坐骨神經痛2  

踝關節損傷是臨床病症較常見的,尤其外側副韌帶損傷。多由間接外力所致。如行走時踏入凹處使踝關節突然內翻、內收,即可損傷外側副韌帶,嚴重者,可合併踝關節骨折。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日後會反復扭傷,以致影響關節功能。

臨床表現

1.足部突然內翻或外翻扭傷史。

2.局部疼痛、腫脹、瘀血、壓痛,使足向健側翻轉者,患側痛加劇。

斷鑒別診斷依據1.有明顯的扭傷史。2.局部疼痛、腫脹、壓痛、活動受限。3.X線攝片,可見有踝關節半脫位表現,或伴有骨折。

疾病治療治療原則1.不全斷裂行局部制動,對症治療。2.完全斷裂,或合併有撕脫骨折,踝關節半脫位者,早期手術治療。用藥原則1.患者痛明顯時可服止痛片,肌注杜冷丁。2.手術病人用抗生素防感染,三天傷口無感染可停藥。3.拆石膏後,可用舒筋湯外浸。或理療、助功能恢復。

運動時場地不平,負重行走或下樓梯、走斜坡突然失腳而使外踝韌帶損傷,韌帶損傷後局部滲出物刺激末梢神經而引起疼痛和活動障礙,稱為踝關節損傷。中醫認為踝關節損傷後,由於血離經脈,故而引起腫脹疼痛。  

多數病人有明確的急性扭傷史,踝部疼痛、腫脹,局部皮膚發青或青紫,關節運動障礙,步行困難。如局部有尖銳疼痛,伴踝關節畸形或異常活動時,應考慮骨折,儘快到醫院就診。  

踝關節扭傷是常見病,運用推拿療法可以簡便、快捷地緩解疼痛和恢復行走功能,為自己或家人、朋友解除痛苦。  

具體方法:患者仰臥位或坐位,醫者在踝部施行按揉,先從患部到周圍,接者自外踝,經小腿外側至陽陵泉,並按揉脛骨前肌腓骨短肌/腓骨長肌前(後)距腓韌帶,點壓丘墟絕骨(懸鍾)陽陵泉穴。然後用拇指推患部,也是從局部向周圍推,以活血散瘀。  

經上述手法治療後,局部會有發熱的感覺且疼痛減輕,接著可以進行關鍵手法:拔伸踝關節並作小幅度內外旋。  

拔伸,即牽拉或牽引,在本病中的操作是:一手握住腳掌,固定踝關節的一端,另一隻手適度按住患部,慢慢進行牽引並同時做小幅度旋轉,動作要緩和,忌用爆發力。之後再按丘墟陽陵泉穴以酸脹為度,然後施以擦法自足背經踝部至小腿部,患部配合濕熱敷。

操作護理注意事項:

1、對於局部出現大塊青紫斑者,不宜立刻施用手法和熱敷,應先行冷敷,在24小時後才能進行手法處理;  

2、手法宜輕柔;  

3、患部適當固定,防止足部保持背曲內翻姿勢;

4、局部保暖;  

5、休息時踝部放置要高於臀位,利於腫脹消退。

 

絕骨(懸鍾)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主治:頸項強痛,偏頭痛,咽喉腫痛。胸脅脹痛。痔疾,便秘。下肢痿痹,腳氣。

【取穴方法】小腿外側部,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緣凹陷處。或定于腓骨後緣與腓骨長、短肌之間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針灸大成》:「尋摸尖骨者是」,《循經考穴編》:「須細揣摸絕骨尖,如前三分而高寸許是陽輔,絕骨尖間筋骨縫中是懸鐘,與三陰交對。”【功效】泄膽火、清髓熱、舒筋脈。平肝熄風,舒肝益腎

【主治】古代記述:腹滿、胃中有熱、不嗜食,熱病汗不出,五淋,喉痹,髀樞痛、諸節酸折、風勞身重,中風手足不遂、頸項強、腳氣。近人報導:落枕、偏頭痛、淋巴結核、足內翻。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穴位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腿深筋膜、腓骨長、短肌腱、趾長伸肌、踇長伸肌。皮膚由腓總神經的分支腓淺神經分佈。腓骨長、短肌由腓淺神經的肌支支配,踇長屈肌和趾長屈肌由脛神經支配。(參看光明穴)

【特異性】八會穴之髓會。又名絕骨。  

【配伍】   

配內庭治心腹脹滿;配昆侖、合谷、肩髃、曲池、足三裡治中風、半身不遂;配後溪、列缺治項強、落枕。  

方例:足緩難行:條口、絕骨、沖陽。  

腳弱無力:足三裡、絕骨、申脈、公孫。  

腳氣:絕骨、三裡、陰交。      

心腹脹滿:絕骨、內庭。   

偏頭痛:風池、懸鐘、俠溪。   

中風半身不遂:腎俞、環跳、風市、委中、懸鐘、足三裡。  

落枕:天柱、後溪、懸鐘。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