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病理急轉彎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僵直性脊椎炎  

僵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發炎性的疾病,主要侵犯脊椎關節及附近肌腱、韌帶等軟組織為主,嚴重者其鈣化僵硬,使脊椎失去原有的柔軟度而形如竹竿,早年被稱為「竹竿病」,部分病患會演變為嚴重的駝背。據估計,國內約有三至五萬人罹患僵直性脊椎炎,由於病患發病早期與一般關節酸痛相似,患者往往輾轉求醫未果,既延誤病情,且身心備受煎熬。

僵直性脊椎炎一旦發生後,便呈無可逆轉的發展,其病程有以下特點:

脊椎、髖骨、骨盆薦骨發炎→骨點及關節鈣化、僵直→脊柱無法彎曲、失去彈性→發炎及僵直情況向脊椎上下蔓延。

在發炎情形稍退後,脊骨上下會出現粘連的骨刺,而使腰彎背駝、僵硬疼痛。除了脊柱僵直如鐵外,患者也易因骨骼韌帶及骨點肌腱發炎,而有疼痛現象。

此症患者以20至40歲的成年人居多。男多於女,不少患者是在服役中發生此症,致誤以為是軍中過度操練、跌打損傷帶來的疾病。事實不然,據統計,國人每千人中就有四個此症患者,男性病情比女性嚴重,病程也較快。

症狀三成以上的患者有周邊關節滑囊炎、關節腫痛積水、體重減輕、貧血、倦怠、心臟異常、眼球葡萄膜炎反應及肺部上葉纖維化等症狀。尤須注意的是,約有四分之一的患者會合並急性虹彩炎,並有失明之虞,不可不慎。

此外,由於患者的脊椎無法正常彎曲,因而往往造成性交困難,並且劇烈的性交也會加重關節的疼痛,若再加上精神壓力與內分泌因素的影響,患者會有明顯的性功能障礙。

提醒您:一旦有長時間的背部僵硬、腰痠,起床後身軀僵直,在稍作運動後症狀反而減輕時,就須警覺僵直性脊椎炎已悄然上身。

病因醫學科技至今尚未找出明確的發病原因,但它與遺傳(人體內白血球抗體HLAIB27)、免疫與感染有關。若家族中曾出現此症患者,則其家族成員最好預做檢查,以便能早期診斷,及時治療。

目前治療方法僅止于用藥物控制發炎及借複健維持關節活動性兩種。為了控制此症的病情發展及複健,醫師建議患者,不妨從以下生活細節著手:

保持良好立姿、坐姿及睡姿,以免背脊屈曲,加重彎腰駝背。

日常保持規律且持續地運動複健,可軟化僵硬處,維持關節伸展性。定時作深呼吸、擴胸、挺直軀幹等強化背肌與腹部柔軟度的動作,如游泳、伸展操等運動,以延緩病變的發展。

由於患者的負重能力下降,因此避免強力負重,加重病變。

勿用腰背束縛器,以免脊椎炎惡化。

睡眠時避免墊枕且不睡軟床。

清晨起床背脊僵硬時,不妨以熱水浴來改善。

在寒冷、潮濕季節中,更應防範病發。

根據醫師處方服用止痛及非類固醇抗發炎藥物,可減輕患者痛苦,熱敷對於緩解疼痛亦有效。

一旦病程嚴重至無法行走時,醫師將評估患者狀況而考慮以手術裝入人工髖關節。

醫師提醒民眾,由於僵直性脊椎炎對人體的骨架組織有破壞作用,除了使人變得腰彎背駝之外,更會使骨架變形、行動受阻;若延遲治療,病人還有殘障之虞。而且此症是成年後才形成的軀體殘障變形,對於患者身心的衝擊自是無法言喻,但患者千萬不可因此灰心而放棄就醫。若治療得當,加上有恆心地做適當的運動,也可減緩病情發展。

強直性脊柱炎的羅馬標準

(一)臨床指標

1、下腰疼痛和僵硬,休息不能減輕,時間超過3個月。

2、胸部疼痛和僵硬。

3、下腰活動受限。

4、胸廓運動受限。

5、有虹膜睫狀體炎病史或後遺症。

(二)X線指標

雙側骶髂關節典型改變(應排除雙側骨性關節炎)

(三)明確強直性脊柱炎

1、雙側骶髂關節炎3~4級,加至少1項臨床指標。

2、至少4項臨床指標。

強直性脊柱炎特殊檢查電子電腦斷層掃描(CT):對於臨床懷疑而X線不能確診者,可以行CT檢查.它能清晰顯示骶髂關節間隙,便於測定關節間隙有無增寬,狹窄,強直或部分強直有獨到之處.

磁共振(MRI)和單光子發射電腦斷層掃描(SPECT):美國科學家研究了36例患者,24例為炎性下背痛,12例為機械壓力所致下背痛 的病人.通過標準的X線檢查骶髂關節正常.但應用MRI檢查:發現54%的炎性下背痛和17%的機械原因性下背痛的患者有骶髂關節炎 .

用SPECT 檢查:發現38%的炎性下背痛存在骶髂關節炎,而機械原因組無此發現.MRI和SPECT同時檢查陽性發現率明顯升高.炎性下背痛者58%和機械性下背痛者17%的患者存在骶髂關節炎.因此研究者認為MRI和SPECT閃爍造影骶髂關節拍片,非常有助於極早 期診斷和治55療,從這個角度講明顯優於普通X線,但費用昂貴,不提倡作為常規檢查.

強直性脊柱炎是一種原因未明,以中軸關節的慢性炎症為主的全身性疾病,主要累及骶骼關節、髖關節、柱間關節、肋椎關節,以骶骼磁節病變最為我見,另有約1/3患者可見周圍關節症狀。強直性脊椎炎患者可以採用按摩手法起到減輕疼痛,預防畸形的效果。一般來說,常用的按摩手法有以下幾種:

  搖動關節法。即根據不同程度關節功能障礙情況,採用適當強度的被動搖動手法,用此法要根據治療部位和病變程度,置患者于適當的體位,如腰背和上肢一般取俯臥位或仰臥位,如頸和上肢,則取坐位或臥位均可,在施治方法上,一般可先用輕手法放鬆肌肉,然後再對功能障礙的關節做被動手法。如在腰背可用彈動性按壓法,如在上肢可牽伸有活動障礙的關節,扳撥有畸形的關節。如在下肢可搖動有活動障礙的關節或做引伸手法。

當然,做被動手法時要根據解剖生理特點即各關節活動軸的活動幅度以及病變關節的具體情況,用輕巧快速而有彈性的動作完成。切忌暴力,避免疼痛加劇。急於求成則往往弄巧成拙。如炎症較重時,宜先多做推背和取穴按摩,少做搖動關節或不做。對病變關節必須分階段有主次地進行治療。如:髖關節僵硬為主同時又有脊椎僵硬,可先著重對髖關節進行治療,然後再針對脊椎關節進行治療。

推背。患者取俯臥位,在脊椎兩側拇指平推或指揉法。由上而下反復推揉數遍,著力要重,使患者感到酸脹為宜,每次10分鐘左右。此法可以有效緩解椎間關節和脊肋關節軟組織痙攣,促進血迴圈,從而減輕疼痛。

取穴按摩。是指根據症狀,取穴按摩。用指按法按壓兩側膀胱經以及臀部的秩邊環跳居髎等穴,可緩解脊椎及臀部的僵硬強直。拿風池及頸椎兩側至肩井,可緩解頸肩部肌肉痙攣。

脊柱畸形和強直導致的功能障礙,對患者彎腰、擴胸及屈頸等運動,都會造成極大痛苦和困難。為了減輕或防止這些不良後果,患者除接受醫生的各種檢查和治療外,應學會自我護理,如謹慎而長期地進行體位鍛煉(最初應得到體療醫師的指導),目的是取得和維持脊柱的最好位置,增強椎旁肌肉力量和增加肺活量。在休息時首要的是保持適當的體位,應睡硬板床,取仰臥位,避免促進屈曲畸形的體位。一旦病變上行侵犯到上段胸椎及頸椎時,應該停止用枕頭。凡能引起持續性疼痛的體力活動應該避免:定期測量身高;保持身高記錄,是防止不易發現的早期脊柱彎曲的一個好措施。胸壁病變比較常見,患者應知道吸煙的危害,停止吸煙。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骨刺3  

骨刺,並非我個人職業專長,但在我的客戶群中也有不少的患者都有骨刺的問題,他們大多是不敢開刀動手術或年紀較大的人士,藉由全身按摩可以有

效舒緩局部症狀壓痛點;對於個人工作經驗,提供一些資訊給網友做參考,骨疣的原因骨刺是脊椎退化過程中所伴隨的一種現象,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的脊椎構造也會跟著退化,當骨頭與軟組織接壤的地方因長期承受壓力、拉力、損傷,造成脊椎與脊椎間的軟骨漸漸失去水分與彈性,致使骨骼出現退化性改變,這種骨骼退化性改變就會導致骨質增生,而形成骨刺。另外,反覆活動或不適當的運動,也常會使關節部位的骨骼及軟組織過度磨損,而長出骨刺。

長骨疣的癥狀骨刺不見得一定會產生癥狀,要看是否有壓迫到神經根或是脊椎,如果沒有的話就不會有什麼讓人不適的癥狀產生。相反的,如果骨刺剛好壓迫到附近的神經根或是壓迫到脊椎,就可能會有身體僵硬不能靈活彎身、疼痛、紅腫、麻痹、關節變形、肌肉無力等癥狀。

人體脊椎在長時間反覆使用下很容易發生退化情形,由於年紀的關係,中老年人較一般年輕人容易長骨刺。不過,隨著生活工作型態改變,像一些必須久坐、久站,長時間維持同一個姿勢或是姿勢不正確及反覆使用某個關節的工作族群,如家庭主婦、老師、金融工作者、計算機族、工廠作業員等等,都可能因為過度使用及使用不當,造成關節部位的骨骼與軟組織過度磨損。因此,骨刺可以說是每個人都可能發生。

骨刺2

人體的關節活動久了也容易發生病變。骨刺一般好發於活動較頻仍的關節,由於這些關節長時間反覆使用,因此很容易發生磨損與退化的現象。而身體容易誘發骨刺生長的地方包括頸椎、腰椎、膝關節、腳跟,另外,手指跟手肘也是骨刺容易發生的部位。

骨疣的併發症骨刺會引起坐骨神經痛、椎間盤突出、腰椎狹窄症、退化性膝關節炎等併發症,這些併發症會導致患者生活上的不適,甚至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輕微的併發症狀,可以休息、藥物或是遵循復健師的建議,做一些物理治療來緩解癥狀。不過,當併發症嚴重時,就需要進一步接受手術治療。

骨刺

預防骨刺的發生其實不難,儘可能避免長時間久坐、久站,如果無法避免可適時活動筋骨;平時也應注意坐姿及站姿,避免因為不正確的姿勢,增加腰椎負荷;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日常的飲食對預防骨刺的發生也能有所幫助,因此可以多多攝取富含抗氧化劑的食物;而生物類黃酮可以預防自由基的破壞、減緩發炎反應、加速 運動傷害的復原及強化膠質的形成,也能經由補充這些物質達到預防的目的。

結論

骨刺的形成來自於器質性和姿勢不良,器質性是脊椎退化過程中所伴隨的一種現象;至於姿勢不良大多是長期勞動者,比如,模具工、公車司機、辦公室人士、久坐沙發或是喜歡抬腳把腳放的比腰部還高的人,這些都是骨刺或坐骨神經痛的高危險[群。

建議股次增生者在運東方面不要太激烈,也不能慢跑或快走,運動時間不宜太長;若要就近尋找全身按摩放鬆,請記得告之推拿師情況,避免推拿師誤診,反增加病情惡化。

自(治)療法

此按摩療法很簡單,就是用自己的手掌按摩膝關節的四個穴位。首先從臏骨下,臏韌帶兩旁凹陷處找到內膝眼外膝眼開始各按摩;再接按摩梁丘穴 (臏骨之上外側直上二寸凹陷處)、鶴頂穴(臏骨中直上一寸處)。

按摩時,用手姆指以順時針用力旋轉點揉按摩即可。按摩以穴點酸痛熱透為度。其原理:按摩加速了血液循環,增強了膝關節肌肉的韌性和免疫力,迫使骨刺收斂、軟化,故減輕或減少了疼痛。

鶴頂穴中醫針灸穴位之一,隸屬奇穴

[定位] 在膝上部,屈膝,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

[解剖] 淺層有隱神經分支和股神經前皮支分佈;深層有股神經關節支和膝關節動脈網分佈。

[功用] 通利關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主治] 膝痛、腿痛、鶴膝風、膝關節酸痛、腿足無力、下肢痿軟、癱瘓;腳氣;各種膝關節病,腦血管病後遺症。

[取穴] 患者屈膝取穴。

[操作] 向膝中斜刺0.5~1寸,或透刺對側膝眼;可灸。

[刺灸法]直刺0.5~0.8寸。艾柱灸3~7壯,或艾條灸5~15分鐘。

[配伍應用]鶴膝風:配三陰交穴(《簡易普濟良方》)。痹症:配梁丘穴、足三裡穴、陽陵泉穴、陰陵泉穴、三陰交穴(《針灸學簡編》)

[別名]膝頂穴

[屬類]祛風除濕穴凡具有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強壯腰膝等作用,可用於治療因感受風寒濕或風濕熱邪氣閉阻于四肢,表現為關節冷痛麻木、腰痛膝腫、四肢拘攣等症狀的一類腧穴,稱為祛風除濕穴。此類人體腧穴包括:鶴頂穴、肩髎穴、臂中穴、伏兔穴、陰市穴、髖骨穴梁丘穴、膝眼穴、犢鼻穴、條口穴、陵後穴、膝關穴。

鶴頂穴

【定位】:在膝上部,屈膝,髕底的中點上方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

下肢大關節周圍的經外奇穴,故有通利關節、祛風除濕、活絡止痛、強壯腰膝的作用,可治療關節麻木、下膝關節酸痛、腿足無力、下肢痿軟、癱瘓、腳氣等各種膝關節病以及腦血管病後遺症。

總之,平常做適量的揉膝動作鍛煉膝蓋,肌肉會更加強壯,膝關節可以承受更多壓力,避免膝蓋酸疼,腿膝無力的情形出現。經常揉膝會增強肝腎功能,能使關節液分泌增多,關節滑利,強健韌帶功能,起到矯正關節畸形、增寬關節間隙和增強關節周圍軟組織張力和彈性的作用,從而消除病症,恢復關節功能,且療效顯著。

肩前穴 類別經外奇穴

【定位】:在肩部,當腋前皺襞頂端與肩髃連線的中點;正坐垂臂取之。

【解剖】:在三角肌前緣,深面有肱二頭肌和喙肱肌。有胸肩峰動,靜脈,旋肱前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臂外側皮神經和肌皮神經,深部為腋神經。

【主治】:病症上肢癱瘓,肩關節周圍炎,臂不能舉,肩臂內側痛。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臂中穴 類別經外奇穴。

【定位】:在前臂內側,當腕掌橫紋與肘橫紋中點,兩筋(掌長肌與橈側腕屈肌)之間;伸臂仰掌取之。

【解剖】:在掌長肌,橈側腕屈肌之間,有屈指淺肌,屈指深肌;有前臂正中動,靜脈;布有前臂內側皮神經,前臂掌側骨間神經和正中神經。

【主治】:癔病,狂癇哭泣,前臂疼痛,上肢麻痹或痙攣,腓腸肌痙攣,胸脅疼痛,風濕性心臟病,不安腿綜合征,催乳。

【操作】:直刺1~1.2寸。艾炷灸5~10壯;艾條灸10~20分鐘。

髖骨穴

【定位】:大腿前面下部,當胃經梁丘穴兩旁各1.5寸處,一側兩穴;正坐或仰臥取穴。

【解剖】:股直肌腱的內,外側中。

1)外側穴在股外側肌中,有旋股外側動脈降支;布有股神經外側皮支。

2)內側穴在股內側肌中,布有股神經的前皮支,股神經肌支。

【主治】:膝關節痛,中風偏癱,腿疼痛無力,膝部紅腫。

【操作】:直刺0.5~1.2寸,或向膝蓋方向平刺1.8寸;可灸。

【臨床應用】:

1)治膝關節炎髖骨穴,陽陵泉,足三裡,犢鼻。

2)治下肢癱瘓髖骨穴,髀關,陽陵泉,足三裡,懸鐘,太沖。

膝眼穴

【定位】: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內側的稱內膝眼,外側的稱外膝眼。

【解剖】:在髕韌帶兩側;淺層布有隱神經的髕下支和股神經的前皮支。深層有膝關節的動、靜脈網。

膝眼穴標準定位: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

取穴:患者屈膝取穴。

解剖:穴下有皮膚、皮下組織、髕韌帶與髕內側支援帶之間、膝關穴節囊。分佈有隱神經的髕下支。

功用:活血通絡,疏利關節。

主治疾病:各種原因引起的膝關穴節病,髕骨軟化症等。

刺灸法:屈膝,從前外向後內或從前內向後外斜刺0.5-1寸,可灸。

尋找方法:取該穴道的時候,患者應採用正坐的取穴姿勢,膝眼穴位於臏部,取穴時將膝蓋折成直角時,在它的下面凹陷處即是。

主治病徵:膝眼穴主治病徵為:指壓此穴,可以治療膝關節疼痛等腿部疾病

相關資訊

任脈(奇經)

督脈(奇經)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絡

手少陰心經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角肌下滑囊2

肩周炎英文名稱:periarthritis humeroscapularis 定義:以肩部逐漸產生疼痛,夜間為甚,逐漸加重,肩關節活動功能受限而且日益加重,致一定某種程度後逐漸緩解,直至最後完全復原為主要表現的肩關節囊及其周圍韌帶、肌腱和滑囊的慢性特異性炎症。

肩周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穩定為主要症狀的常見病症。肩周炎,全稱為肩關節周圍炎,發病年齡大多40歲以上,女性較男性發病率略高,且多見於體力勞動者。由於50歲左右的人易患此病,所以本病又稱為凍結肩或五十肩。本病如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有可能嚴重影響肩關節的功能活動。本病早期肩關節呈陣發性疼痛,常因天氣變化及勞累而誘發,以後逐漸發展為持續性疼痛,並逐漸加重,晝輕夜重,肩關節向各個方向的主動和被動活動均受限。肩部受到牽拉時,可引起劇烈疼痛。肩關節可有廣泛壓痛,並向頸部及肘部放射,還可出現不同程度的三角肌的萎縮。

病因症狀預防治療檢查診斷併發症肩部原因

I.      本病大多發生在40歲以上中年人,軟組織退行病變,對各種外力的承受能力減弱是基本因素;

II.     長期過度活動,姿勢不良等所產生的慢性致傷力是主要的激發因

III.   上肢外傷後肩部固定過久,肩周組織繼發萎縮、粘連。

IV.   肩部急性挫傷、牽拉傷後因治療不當等。

肩外因素頸椎病,心、肺、膽道疾病發生的肩部牽涉痛,因原發病長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續性痙攣、缺血而形成炎性病灶,轉變為真正的肩周炎。肩周炎按形成原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肩關節是人體全身各關節中活動範圍最大的關節。其關節囊較鬆弛,關節的穩定性大部分靠關節周圍的肌肉、肌健和韌帶的力量.

本病女性多於男性,左側多於右側,亦可兩側先後發頗多為中年患者逐漸出現肩部某一處痛,與動作、姿勢有明顯關係。隨病程延長,疼痛範圍擴大,並牽涉到上臂中段,同時伴肩關節活動受限。如欲增大活動範圍,則有劇烈銳痛發生。嚴重時患肢不能梳頭、洗臉和扣胸帶。夜間因翻身移動肩部而痛醒。病人初期尚能指出疼痛點,後期範圍擴大,感覺疼痛來自肱骨。

三角肌下滑囊3  

預防要點

1要保暖防寒:受涼常是肩周炎的誘發因素,因此,為了預防肩周炎,患者應重視保暖防寒,勿使肩部受涼。一旦著涼也要及時處理,切忌拖延不治。

2加強肌肉鍛煉:加強肩關節肌肉的鍛煉可以預防和延緩肩周炎的發生和發展。

據調查,肩關節肌肉發達,力量大的人群中,肩周炎發作的幾率下降了很多。所以,肩關節周圍韌帶,肌肉的鍛煉強大,對於肩周炎的治療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預防措施

掌握正確的坐姿和手部姿勢。大腿與腰,大腿與小腿應保持90度彎曲;上臂和前臂彎曲的弧度要保持在70-135度,手腕和前臂呈一條直線,避免工作時手腕過度,選擇及時、正規、有效、沒副作用的治療方法是關鍵,口服藥對肝、腎、胃腸都有一定的損傷,因此選擇外用中藥居多,治療肩周炎效果會很好,使用方便,遵循中醫通則不痛的原理,從根本上治好肩周炎。

三角肌下滑囊       

肩關節容易併發廣泛的無菌性炎症,其病因尚無確切的結論,根據多數的基礎研究與臨床觀察認為與以下因素有關。

I.      與骨關節結構特點有關肩關節是多關節的複合體,這些骨關節主要靠其周圍的韌帶、肌腱、肌肉等軟組織維持其穩定性,克服上肢的重力,由於其骨關節結構不穩固,受到超強外力作用時,周圍軟組織極易被拉傷。例如盂肱關節的肱骨頭面積比關節盂面積大,肱骨頭在關節內需做多方向的移動與滑動,其穩定性主要靠鬆弛的關節囊維持,當提、拉或搬、抬重物時,關節囊受力最大,就容易被拉傷或長期受疲勞刺激而變性,最終導致慢性無菌性炎症。

II.     與滑囊分症狀:頸肩痛 、頸椎關節的根性疼痛 、肩關節活動受限、 肩部運動受限。 肩周炎檢查:骨關節及軟組織、CT檢查。

中醫治療“五十肩”

中醫治療貼膏藥,以祛風散寒、解痙通絡,活血化淤為目的。

i.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天宗等穴位。每次選兩個穴位,交替使用。

ii.     刮痧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經絡有:手臂外側的肺經、大腸經。每週可刮1~2次。

iii.針灸治療肩周炎常選用的穴位有:肩井肩隅肩前肩貞大椎曲池外關腕骨等穴位。選用1~1.5寸針灸針,用75%酒精棉球消毒皮膚,刺入穴位,留針20~30分鐘。每日1次。兩周為1療程。

解剖 肩前穴1、針刺層次:皮膚-->皮下組織-->三角肌-->肱二頭肌長頭腱。2、穴區神經、血管;淺層有鎖骨上神經外側支分佈;深層有腋神經、肌皮神經和胸肩峰動脈分佈。

局部解剖:在三角肌前緣,深面有肱二頭肌和喙肱肌。有胸肩峰動,靜脈,旋肱前動,靜脈;布有鎖骨上神經後支,臂外側皮神經和肌皮神經,深部為腋神經。夏季肩臂酸麻防治法(按揉肩前穴):夏季,人們因貪涼,肩臂部容易產生酸痛、麻木等感覺,嚴重時,甚至會影響上肢活動和睡眠。預防肩臂酸痛、手指麻木的最佳方法,就是常做上肢的保健按摩。按揉肩前穴。以拇指肚緊貼上臂三角肌的前緣,點按並做環形按揉肩前穴(手臂下垂,在腋前皺紋處向上15寸)。持續按揉,以有酸脹感時為宜。

自我手療按摩 “五十肩”

解剖,以拇指指腹或把握抓舉岡上肌小圓肌三角肌、、肱二頭肌喙肱肌重點在喙肱肌,並循下按揉到手掌,以利血液循環暢通。

經絡,按壓患側合谷手三裡曲池。這是肩部和上肢止痛的有效穴位組合。

合谷穴(位於手背,第1、2掌骨間,第2掌骨橈側的中點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拇指尖下即是穴位)。

手三裡穴(位於前臂背面曲池穴下兩指遠處,按壓上去會感到特別酸脹)。

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肘橫紋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功能鍛煉

多數學者認為,服用止痛藥物只能治標,暫時緩解症狀,停藥後多數會復發。若患者能堅持功能鍛煉,預後相當不錯。…

以下介紹八個肩關節功能鍛煉的動作。

前後擺動練習:軀體前屈(即彎腰),上肢下垂,儘量放鬆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和韌帶,然後做前後擺動練習,幅度可逐漸加大,作30~50次。此時記錄擺動時間,然後挺直腰,稍作休息。休息後再做持重物(0.5~2公斤)下垂擺動練習,做同樣時間的前後擺動(30~50次),以不產生疼痛或不誘發肌肉痙攣為宜。開始時,所持的重物不宜太重。可以先用0.5公斤,再逐步添加到1公斤,慢慢再添加到2公斤。

迴旋畫圈運動:患者彎腰垂臂,甩動患臂,以肩為中心,做由裡向外,或由外向裡的畫圈運動,用臂的甩動帶動肩關節活動。幅度由小到大,反復作30~50次。

正身雙手爬牆患者面向牆壁站立,雙手上抬,扶于牆上,用雙側的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雙側上肢儘量高舉,達到最大限度時,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返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側身單手爬牆患者側向牆壁站立,用患側的手指沿牆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儘量高舉,到最大限度,在牆上作一記號,然後再徐徐向下回原處,反復進行,逐漸增加高度。

5和6.肩內收及外展患者仰臥位,兩手十指交叉,掌心向上,放在頭後部(枕部),先使兩肘儘量內收,然後再儘量外展。

拉滑車

梳頭--患者站立或仰臥均可,患側肘屈曲,作梳頭動作。

患者注意,以上八種動作不必每次都做完,可以根據個人的具體情況選擇交替鍛煉,每天3--5次,一般每個動作做30次左右,多者不限,只要持之以恆,對肩周炎的防治會大有益處。

康復療法

1.急性期或早期最好對病肩採取一些固定和鎮痛的措施,以解除病人疼痛,如用三角巾懸吊,並對病肩做熱敷、理療或封閉等治療。

慢性期主要表現為肩關節功能障礙。這時以功能鍛煉和按摩為主,配合理療進行治療。肩周炎康復治療的方法主要是醫療體操。

(l)體操練習:雙手握住體操棒,在體前,手臂伸直,然後反復用力向上舉,儘量向頭後部延伸;在體後,雙手握棒,用力向上舉。

手指爬牆練習:側面或前面站立,抬起患炎側的前臂,以食指和中指貼牆,然後沿牆向上慢慢作爬牆式運動。

患側手臂上舉,反復摸後腦勺,病側手于體後,上抬摸背部。如果患側手臂活動不便,可用健側手説明患側手上抬。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三角肌下滑囊  

肩峰下滑囊又稱三角肌下滑囊,是全身最大的滑囊之一,位於肩峰、喙肩韌帶和三角肌深麵筋膜的下方。肩袖和肱骨大結節的上方。肩關節外展並內旋時,此滑囊隨肱骨大結節滑入肩峰的下方,不能被觸摸到。肩峰下滑囊有許多突起,以伸入到肩峰下部分的最明顯。

另外,此囊附著于岡上肌的囊底較小,而游離緣較大,對肩部的運動很是有利。因此,肩峰下滑囊對肩關節的運動十分重要,被稱為第二肩關節。

首先查明原發病因,施以針對性的處理。急性期的治療包括休息、給以消炎鎮痛藥、物理治療、針灸和將患肢置於外展外旋位,類固醇激素局部注射有較好效果。慢性期除了上述療法外,要強調不增加疼痛的康復治療,主要恢復肩關節在三個軸上的運動功能。對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包括滑囊切除術、岡上肌腱鈣化灶刮除術、肩峰和喙肩韌帶切除等成形手術等。

三角肌下滑囊3

l          病因

可因直接或間接外傷、岡上肌腱損傷或退行性變、長期擠壓和刺激所致。

l          臨床表現

1.一般症狀

疼痛、運動受限和局限性壓痛是肩峰下滑囊炎的主要症狀。疼痛為逐漸加重,夜間痛較著,運動時疼痛加重,尤其在外展和外旋時(擠壓滑囊)。疼痛一般位於肩部深處,涉及三角肌的止點等部位,亦可向肩胛部、頸部和手等處放射。

2.局部症狀

檢查在肩關節、肩峰下、大結節等處有壓痛點,可隨肱骨的旋轉而移位。當滑囊腫脹積液時,整個肩關節區域和三角肌部均有壓痛。為減輕疼痛,患者常使肩關節處於內收和內旋位,以減輕對滑囊的擠壓刺激。隨著滑囊壁的增厚和粘連,肩關節的活動範圍逐漸縮小以致完全消失。晚期可見肩胛帶肌肉萎縮。

X線攝片可發現岡上肌的鈣鹽沉著。

l          診斷

根據病史、一般症狀、局部症狀,一般診斷無困難。

l          併發症

嚴重者可併發肩關節纖維性強直。

l          治療

首先查明原發病因,施以針對性的處理。急性期的治療包括休息、給以消炎鎮痛藥、物理治療、針灸和將患肢置於外展外旋位,類固醇激素局部注射有較好效果。慢性期除了上述療法外,要強調不增加疼痛的康復治療,主要恢復肩關節在三個軸上的運動功能。對經保守治療無效者,可考慮手術治療,包括滑囊切除術、岡上肌腱鈣化灶刮除術、肩峰和喙肩韌帶切除等成形手術等。

三角肌下滑囊2

【自療法】

治則:疏通經絡,活血化瘀,滑利關節。

 部位及取穴:肩峰下及三角肌部;肩井肩髃臑俞臂臑曲池

操作:

(1)用拇指點法或按法點按肩井肩髃臑俞臂臑曲池等穴,各約1分鐘,由輕而重進行。

(2)用拇指或掌根按揉三角肌部3~5分鐘。

(3)用搖法搖動肩關節:術者一手拇指按壓患者臑俞,其餘四指按壓在肱骨大結節處,另手托握住肘關節,做肩關節向前和向後搖動,囊炎各8~10圈。

(4)用抖法抖患側上肢,約1分鐘。

(5)用滾法施于患側肩部周圍,約2分鐘,同時配合肩關節的被動活動。

(6)用拿法拿肩井三角肌,約2分鐘。

(7)用大魚際擦法擦肩前方,以熱透為度。

【自我推拿保健】

用指按揉法或撥法在肩峰下及三角肌等處操作約3分鐘;指按揉肩井肩髃臑俞臂臑曲池等穴,每穴約1分鐘;用拿法拿肩部及三角肌部5分鐘;用掌擦法擦肩前部、肩外側部,以透熱為度。

用健側的手將患側的手向健側拉,反復進行10余次。面對牆壁,上舉患肢,患手沿牆壁緩緩向上爬動,使上肢儘量高舉,然後放下,囊炎反復進行10余次。

【調護】

1.急性期宜休息,外展位制動,後期可逐漸加強肩關節的自主活動鍛煉,預防肩關節粘連,恢復肩關節的正常活動功能。

2.注意局部保暖,防止受風受涼。

【按語】

肩峰下滑囊炎常繼發于鄰近組織病變,推拿治療效果較好,但易復發。應積極治療原發病灶,防止肩關節周圍組織廣泛粘連。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落枕.jpg  

落枕(「落」,拼音:lào)是中醫學病名,又.名失枕,西醫上稱作急性頸關節周圍炎(Acute fibrositis)或頸部肌肉扭傷,是因為晚上睡覺時頭部姿勢錯誤而產生的頸部和肩上肌肉拉傷,通常是由於頭部沒有放在枕頭上所致。常於起床時突然發生,落枕後會有1至2天的恢復期,這期間傷者會感到頭部轉動困難,輕微的扭動頸部就會產生酸痛。中醫上用針灸、推拿等法治療。

本中國史料記載明吳昆註:「失枕者,風在頸項,頸痛不利,不能就枕也。

落枕多因夜間睡覺時姿勢不當或頸部受風寒所引起。患者經常是頭一天晚上睡覺時脖子還好好的,但一覺醒來,便發現脖子酸痛,不能轉動,影響工作和日常生活,使人十分痛苦。

這時,只要你按摩特定的“落枕穴”,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

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間,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觸摸,從骨和骨變狹的手指盡頭之處起,大約一指寬的距離上,一壓,有強烈壓痛之處,就是落枕穴。

手療方法

1.為了預防落枕,應避免頸肩部著涼,睡眠時枕頭不要過高或太低,搬重物時不要作迅速的頭部轉動。

2.梳頭按撫法按照女性頭髮的梳向,即先從中間將頭髮左右分開,使其中一部分下垂在左右耳的前方,其它部分從耳朵的後邊沿後腦部下垂,再用雙手的手指輕輕地順序按撫,反复按撫,大約10 分鐘左右,落枕可愈。此法,適合於輕症者。

3.按摩讓病人坐好,術者站在其背後,先用一個手指,在落枕一側的頸部,從上往下地順次輕輕下按,直至肩背,找出最痛、最硬的地方作為重點按摩部位。再用拇指從上到下,挨次揉動(即自頸的上部直到肩背部為止),至重點按摩部位,要用力揉動,這樣揉動2~3 遍後,可改為輕彈、輕叩的辦法,重複2~3 遍;然後再揉摸2~3 遍。經過這樣的按摩,發硬的肌塊可逐漸鬆弛,疼痛也會減輕。待好轉後,就可進行下一步,即轉動頸部。

4.轉動頸部術者站在落枕病人身後,稍偏右,右手托住病人的左下頜,左手按住病人的右後枕,使病人的頭微向前屈。然後,雙手協調用力,以右手為主,將他的下頜往右迅速一轉(但不粗暴)。然後再往左,以同樣手法轉動頸部。如果聽到或感到“咯叭”聲響,轉動即可停止。最後再揉按頸部2~3 遍,症狀即可減輕或治愈。

使用以上2、3 兩 法,如果同時再按壓落枕穴效果會更好。術者的兩指在穴位的前後,互相對壓,雙手同時進行,每次按壓10 分鐘左右即可。

5.針刺、拔火罐等療法針刺取絕骨落枕穴,用強刺激手法,也可用食、拇指對側按壓,使局部酸脹,並讓患者活動頭頸部,持續5 分鐘。

最痛處拔火罐,用熱水袋熱敷、貼傷濕止痛膏等,均有止痛效果。

6.中藥療法落枕症狀嚴重者,可服用中藥葛根湯:葛根、赤芍各12 克 ,麻黃6 克 ,桂枝9 克 ,甘草3 克 ,生薑3 片,大棗3 枚,水煎服, 每日1劑。服藥後蓋被入睡使出汗,2~3 劑可愈。

落枕穴是治療睡覺時落枕的特效穴道,因而命名為落枕穴。

在手背側,當第二、第三掌骨之間,掌指關節後約0.5寸處。

落枕穴在手背上。在手背上食指和中指的骨之間,用手指朝手腕方向觸摸,從骨和骨變狹的手指盡頭之處起,大約一指寬的距離上,一壓,有強烈壓痛之處,就是落枕穴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頸肩痛    

頸椎退行性變化屬好發性族群,特別是有頸椎病史、長坐辦公室、職業駕車人士以及學生這類容易得頸椎病的人群,更應該加強注意。

頸椎病的性質大可分為:1.頸型頸椎病 2.神經根型頸椎病

3.脊髓型頸椎病 4. 椎動脈型頸椎病5.交感型頸椎病等幾種,頸椎按摩也要“因病而施”。頸椎按摩。

頸椎病的特徵大致是:1.頸局部的症狀輕,頸部以外症狀重。 2.病變範圍廣泛常涉及四肢、頭部、軀幹、內臟等。

u=3211819522,3931273223&fm=23&gp=0  

頸型頸椎病

按摩操作:患者取坐位,用握拳磙法松解頸項部三線,風池肩井風府大椎岡上肌以及背部豎脊肌。一指禪推痛點,推按風池大椎,按揉頸項部兩側大筋,由上而下數遍。搖頸椎,拔伸頸椎。直擦頸項部項韌帶以及兩側肌肉,以透熱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鐘。

隨症加減:頸部肌肉可觸及痙攣的肌腹,常配合按揉風池天鼎天柱天宗及頸椎棘突旁壓痛點,拿風池,拿頸項,拿肩井以提高鎮痛解痙作用。

神經根型頸椎病

按摩操作:患者坐位,用側磙法松解頸椎旁肌肉,用一指禪推頸項部三線,風池肩井風府大椎。用側攘法施於患肢至麻木手指部。推按風池大椎,點按患側肩井臂臑曲池合谷。頸項部拔伸法,拿上肢,拿肩部(三角肌)→上臂(肱二頭肌肱三頭肌)→ 前臂(伸肌群屈肌群)。

捻、理、拔手指。搓、抖肩與患肢。直擦頸項部項韌帶以及兩側肌肉,以透熱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鐘。

隨症加減:如果患者頸椎棘突偏外,在以上手法完成後,患者前屈頸部至適當角度,一般上位頸椎前屈幅度小,下位頸椎前屈幅度大,可先以一手拇指觸摸於應復位的頸椎棘突,令患者頸部前屈,當前屈幅度逐漸增大時,該棘突會向上滑動,即令患者停止,並保持此幅度。醫生以一手拇指抵按錯位棘突,另一上肢肘部托住患者下頜,前臂環繞面部顳部,再用手按住病人枕部向上牽引,同時向患側旋轉,使椎間關節整復。整復的標誌應以拇指接觸的棘突錯動為準,彈響不應作為整復的標誌。

椎動脈型頸椎病

按摩操作:患者取坐位,用握拳磙法松解頸項部三線,風池肩井風府大椎岡上肌以及背部豎脊肌。一指禪偏峰推印堂 神庭、前額至左右太陽。大魚際揉前額以及左右太陽穴。大拇指按印堂 百會,分按前額。掃散法施於頭部兩側顳部,分、合推前額。頸項部拔伸。直擦頸項部項韌帶以及兩側肌肉,以透熱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鐘。

隨症加減:噁心、嘔吐者,指按揉內關脾俞胃俞足三里等穴。眩暈、耳鳴者,指按揉太陽攢竹百會耳門聽官聽會翳風等穴。偏頭痛者,掃散法施治於頭之兩側約率谷穴處,指按揉風池風府合谷等穴。

交感型頸椎病

按摩操作:患者坐位,用側磙法松解頸椎旁肌肉,用一指禪推頸項部三線,風池肩井風府大椎。指揉按人迎氣舍翳風,按壓上下眼眶12次。

從太陽穴起,由前向後,用五指拿頭的中間、兩側和下部12次。

推拿風池以及頸項部,由上而下數遍,以酸脹為度。頸項部拔伸。直擦頸項部項韌帶以及兩側肌肉,以透熱為度。每日1次,每次30分鐘。

隨症加減:胸悶者,可中指按揉膻中中府雲門等穴。心悸者,指按揉肺俞心俞厥陰俞以及內關外關等穴。有小腿酸脹者,可揉捏小腿三頭肌,點按委中承山穴,提拿跟腱。

禁忌

現在患頸椎病的人越來越多,上班需要電腦來工作,上下班途中的地鐵、公車上玩手機、line,下班後回家還要上網玩遊戲。無論是打電腦還是手機,頭頸都固定維持在一個體位很長時間,加上平時運動少,從而導致頸肩肌過度疲勞,最終累及頸椎,患了頸椎病。

亂按摩致癱瘓

頸椎病的治療方法分手術和非手術兩種,非手術治療包括藥物的內服或外貼、靜脈點滴、頸椎牽引、針灸理療、手法按摩等。其中,手法按摩最為大眾接受又簡便有效。

但是,頸部是大腦與四肢軀干連接的唯一通道,裡邊有非常重要的組織結構,肩負著“上傳下達”的重任,倘若胡亂折騰就會“上下失去聯絡”,嚴重的會導致癱瘓,甚至死亡。以下情況的頸椎病患者禁止手法按摩:

1. 脊髓型頸椎病

2.有明顯的頸椎節段性不穩定

3.頸椎病伴有發育性頸椎椎管狹窄

4. 強直性脊柱炎

5.頸椎結核、腫瘤

6.頸椎病伴有骨折,嚴重老年性骨質疏鬆症

7.頸椎病伴有急性傳染病、急性化膿性炎症、皮膚病

即使是適宜手法按摩治療的頸椎病,也要“該出手時才出手”,如果在急性期或炎症滲出期也不可以手法按摩,因為此時按摩會令症狀加重,反過來影響以後的治療。炎症滲出期,首先要用藥物控制炎症,待急性期過後,才能按摩,否則會越按越痛。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