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痛 (headache)是臨床常見的症狀,通常將局限於頭顱上半部,
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統稱頭痛。頭
痛病因繁多,神經痛、顱內感染、顱內佔位病變、腦血管疾病、顱
外頭面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導致頭痛。
頭痛程度有輕有重,疼痛時間有長有短。疼痛形式多種多樣,常見脹痛、悶痛、撕裂樣痛、電擊樣疼痛、針刺樣痛,部分伴有血管搏動感及頭部緊箍感,以及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繼發性頭痛還可伴有其他系統性疾病症狀或體徵,如感染性疾病常伴有發熱,血管病變常伴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缺損症狀等。頭痛依據程度產生不同危害,病情嚴重可使患者喪失生活和工作能力。
臨床上頭痛起病方式可分為:
① 急性起病的頭痛:常見如蛛網膜下腔出血和其它腦血管疾病、腦膜炎或腦炎等;
② 亞急性起病的頭痛:如顳動脈炎、顱內腫瘤等;
③ 慢性起病的頭痛:如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叢集性頭痛、藥物依賴性頭痛等。
頭痛發生病因分為三大類:
1.原發性頭痛(the primary headaches):包括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叢集性頭痛等;
2.繼發性頭痛(the secondary headaches):包括頭頸部外傷、顱頸部血管性因素、顱內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藥物戒斷、精神性因素等多種原因所致的頭痛;
3.顱神經痛、中樞性和原發性面痛、以及其它其他顏面部結構病變所致頭痛及其他類型頭痛。
引起頭痛的病因眾多,大致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不能歸因於某一確切病因,也可稱為特發性頭痛,常見的如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後者病因可涉及各種顱內病變如腦血管疾病、顱內感染、顱腦外傷,全身性疾病如發熱、內環境紊亂以及濫用精神活性藥物等。具體如下:
i. 感染
顱腦感染 或身體其他系統急性感染引發的發熱性疾病。常引發頭痛的顱腦感染如腦膜炎、腦膜腦炎、腦炎、腦膿腫、顱內寄生蟲感染(如囊蟲、包蟲)等。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
ii.血管病變
蛛網膜下隙出血、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高血壓腦病、腦供血不足、腦血管畸形等。
i ii.佔位性病變
顱腦腫瘤、顱內轉移癌、炎性脫髓鞘假瘤等引起顱內壓增高引發的頭痛。
iv.頭面、頸部神經病變
頭面部支配神經痛:如三叉神經、舌咽神經及枕神經痛。頭面五官科疾患如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頭痛。頸椎病及其他頸部疾病引發頭頸不疼痛。
v.全身系統性疾病
高血壓、貧血 、肺性腦病、中暑等引起頭痛。
vi.顱腦外傷
如腦震盪、腦挫傷、硬膜下血腫、顱內血腫、腦外傷後遺症。
vii.毒物及藥物中毒
如酒精、一氧化碳、 有機磷、藥物(如顛茄、水楊酸類)等中毒。
viii.內環境紊亂及精神因素
月經期及絕經期頭痛。神經症軀體化障礙及癔症性頭痛。
ix.其他
如偏頭痛 、叢集性頭痛(組胺性頭痛)、頭痛型癲癇。
頭痛的發病機制複雜,主要是由於顱內、外痛敏結構內的痛覺感受器受到刺激,經痛覺傳導通路傳導到達大腦皮層而引起。顱內痛敏結構包括靜脈竇(如矢狀竇)、腦膜前動脈及中動脈、顱底硬腦膜、三叉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頸內動脈近端部分及鄰近環分支、腦幹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和丘腦感覺中繼核等;顱外痛敏結構包括顱骨骨膜、頭部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頭頸部肌肉和顱外動脈、第2和第3頸神經、眼、耳、牙齒、鼻竇、口咽部和鼻腔黏膜等。機械、化學、生物刺激和體內生化改變作用於顱內、外痛敏結構均可引起頭痛。如顱內、外動脈擴張或受牽拉,顱內靜脈和靜脈竇的移位或受牽引,腦神經和頸神經受到壓迫、牽拉或炎症刺激,顱、頸部肌肉痙攣、炎症刺激或創傷,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膜刺激,顱內壓異常,顱內羥色胺能神經元投射系統功能紊亂等。病理生理
頭面部血管、神經、腦膜、靜脈竇、頭面部皮膚、皮下組織、粘膜等構成頭部痛敏結構,當其受到機械牽拉、化學、生物刺激或體內內環境發生改變時引發頭部疼痛。
頭痛程度有輕有重,疼痛時間有長有短。疼痛形式多種多樣,常見脹痛、悶痛、撕裂樣痛、電擊樣疼痛、針刺樣痛,部分伴有血管搏動感及頭部緊箍感,以及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繼發性頭痛還可伴有其他系統性疾病症狀或體徵,如感染性疾病常伴有發熱,血管病變常伴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缺損症狀等。頭痛依據程度產生不同危害,病情嚴重可使患者喪失生活和工作能力。
頭痛的防治應減少可能引發頭痛的一切病因,包括避免頭、頸部的軟組織損傷、感染、避免接觸及攝入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緒波動等,同時還應及時診斷及治療繼發頭痛的原發性疾病。鎮靜藥、抗癲癇藥以及三環類抗抑鬱藥物對於預防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等原發性頭痛發作有一定效果。
頭痛患者應減少巧克力、乳酪、酒、咖啡、茶葉等易誘發疼痛食物。同時口味飲食應清淡,忌諱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頭痛發作期應禁食火腿、乾奶酪、保存過久的野味等食物
自(治)療法~頭痛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百脈所通”,既有經絡相連,又有眼、耳、鼻、口諸竅。內外相通的許多疾病的症候都反應到頭部。頭痛的病因不同,症狀各異,輕者頭部不適或脹痛,有時疼痛局限於某部位;重者頭痛頭暈,甚至頭部脹痛如裂。如感冒引起的頭痛,痛連項背,伴有全身症狀;過勞的頭痛只限於前頭部或顳部。頭痛如呈反復發作性的,多為高血壓和頸椎病等引起。
l 血管擴張性頭痛常見於:顱內外急慢性炎症時,病原體及其毒素可引起血管擴張性頭痛;代謝性疾病、中毒性疾病、腦外傷、癲癇發作後、高血壓腦病、大量服用腦血管擴張藥等均可引起血管擴張性頭痛。最好明確病因後進行治療。也可以採用中藥進行治療。中醫認為偏頭痛多屬內傷頭痛,頭為清陽之府,經絡臟腑病變者可發生頭痛,主要病位在肝腎,基本病機是肝火疏泄,挾邪上擾所致。治療上應以平肝熄風、化痰開竅、行氣活血為主。
天柱穴位於後髮際5分,第一頸椎棘突下旁開1.3寸。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尋找方法:天柱穴位於後頭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頸脖子處有一塊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側凹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太衝穴位於足背側,當第1蹠骨。 間隙的後方凹陷處。足背第一、二趾縫上2寸凹陷中。
l 頭頂痛按摩背部膀胱經,從三焦俞至心俞,重點在肝俞到心俞,以壓痛為準,直至頭不痛為止。
三焦俞穴在背部。腰系上腰帶,腰帶正好在左右腰骨上。以線連結左右腰骨的最高處。此線正好通過第四腰椎骨,然後,從此骨往上的第二個凸骨即第二腰椎骨,第三個凸骨是第一腰椎骨,三焦俞穴就從這兩塊凸骨的中央起,往左右各二指寬處。
三焦俞穴對治療青春痘十分有效。刺激方法以間接灸或線香灸較為有效。每天一次,連續刺激一個星期就會出現效果。
心俞穴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取穴時一般可以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推按「心俞穴」可以治療心經及循環系統疾病,心痛、驚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盜汗、夢遺、癲癇、胸痛、心悸亢進、暈車、頭痛、噁心想吐、神經官能症等。
肝俞穴 Gān shù(BL18)肝俞經穴名。屬足太陽膀胱經。肝之背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九、十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第九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胃腸病、胸痛腹痛、肝病、老人斑、皮膚粗糙、失眠等。
【解剖】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
l 太陽穴痛痛按摩尺澤穴,按摩尺澤穴及附近壓痛,以按壓尺澤穴及附近不痛為準,直至頭不痛為止。
尺澤穴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主治疾病為:喉嚨疼痛、感冒、肘部疼痛、手臂疼痛、心悸等。該穴為人體手太陰肺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針刺尺澤穴,有降血壓的作用。
解剖:在肘關節,當肘二頭肌腱之外方,肱橈肌起始部;有橈側返動、靜脈分支及頭運行規律:氣血物質的運行分二個方面,一是匯合本穴的經水循肺經下行孔最穴,二是穴內的經水不斷氣化並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匯聚肺經陰液並循肺經的地部渠道運行。
功效:清宣肺氣,瀉火降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