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分類:病理急轉彎 (26)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中風            

中風為本虛標實之證,在本為陰陽偏勝,氣機逆亂;在標為風火相煽,痰濁壅塞, 瘀血內阻。常見的病因有憂思惱怒,飲酒無度,或恣食肥甘,縱欲勞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風有中經絡和中臟腑之分。

 

中經絡,常見證型有:

風邪入中,經絡痹阻型。兼惡寒發熱,苔薄脈浮。治宜祛風通絡。方用大秦艽湯。

肝腎陰虛,風陽上擾型。兼腰酸耳鳴,舌紅脈細。治宜滋陰熄風,方用鎮肝熄風湯。

痰熱腑實,風痰上擾型。兼痰多便秘,苔膩脈滑。治宜通腑化痰,方用小承氣湯加味。

又可分為閉脫二證:

閉證(實證)。證見牙關緊閉,兩手握固,肢體強痙等,多屬實證。屬陽閉者兼見面紅身熱,苔膩脈滑。治宜辛涼開竅,滋陰熄風,方用至寶丹和羚羊角湯。陰閉者兼面白唇暗,肢冷脈緩。治宜辛溫開竅,豁痰熄風,方用蘇合香丸和滌痰湯。

脫證(虛證)。證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手撒尿遺。多屬虛證,治宜回陽固脫,方用參附湯。部分中風病人留有後遺症,如偏癱、失語等,這與病情輕重,治療和護理是否及時得當有關。

 

中醫治療中風

凡中風,皆是真陽衰損的「陰盛陽虛」 證候。腦溢血,就是「陰盛格陽」導致的陽氣上沖的症狀,決不應看作是「陰虛陽盛」的症狀。陽氣上沖,聚于腦部,中樞神經就會受到比平日多幾倍的刺激,由於大腦處於極度興奮的狀態,周身豈有不抽筋、不痙攣的道理?而且,一定會神志不清,不省人事,不論是「陽證」還是「陰證」,都是陽氣聚集它處而不能歸元的結果。

 

 

中風所以治療原則應該是先扶其真元,同時兼顧病邪的部位。真陽元氣在哪裡衰敗,內邪外邪就會在哪裡發生,若能恢復真元,內外兩邪都能滅絕,由於患者陰邪極盛,再用滋陰藥物就會使陰邪更盛,致使患者病情轉變為脫證。而且,正氣虛而邪始生,不去扶正而去逐邪,甚至還去助邪,就是「捨本逐末」的表現。另外,由於患者真元衰微,用扶其元氣的方法,其治癒率尚且不敢說100%,何況「祛風化痰」法呢?以下僅供參考

 

治療方法:對於腦溢血患者,可先用白通加豬膽汁湯治之。

此病是由於真元虧損,陰寒太盛,將虛陽格拒在外所致,「火主炎上」,故而邪火上頭。因此,除用乾薑、附子的大熱來助陽祛寒,還配合蔥白來通陽氣。但陰寒太盛的病必定會格拒陽藥,所以加人尿、豬膽汁等寒良的藥品為引導,使熱藥能入裡發揮作用。寒邪被化,真元振奮,在頭的虛火必定歸元,危症解除,然後輔以通絡 破瘀的藥物,可使腦部瘀血在較短的時間內得以消除。(服用白通加豬膽汁湯後,患者可能暫時出現心煩身熱、張目喘促症狀,醫生不必驚慌,這是陽氣發動、陰邪外出的表現,淩晨3點或下午5點,症狀必會減輕或消除,不應作急救處理。而且,虛火歸元,大腦清涼,渾身痙攣的症狀也就自然同時消除了)。

 

對於腦血栓患者,脫證先用大劑參附湯(人參和附子各60g以上去藥渣並濃縮)救急,然後可用補陽還五湯加四逆湯治之。補陽還五湯中的生黃芪必須用至120g。

四逆湯中的3種藥物都必須用至30g以上,此等用量只會嫌其少而不會嫌其多。

四逆湯方:附子30克 乾薑40克 炙甘草50克。

 

另外,腦血栓患者在發病幾天後,也會發生渾身抽筋、痙攣的現象,這是由於腦部有瘀血,中樞神經會激發一些腎陽上升到腦部破瘀,但由於患者陽氣衰微,一經激發,便大部上升于腦,下焦空虛,致使二便失禁。頭部的陽氣有餘,就會強烈地刺激中樞神經,導致抽筋、痙攣現象的發生。

 

西醫只會為患者注射鎮靜劑,來抑制神 經的作用。而鎮靜劑的作用就是在激發真元(抽取一定量的真陽),使「陰陽」暫時恢復升降的功能,從而達到鎮靜的目的(服用四逆湯、參附湯可以使人困倦異常,就是真陽被振奮起來的結果,真陽的特性就是「藏」。而虛陽外越才會使人興奮無比)。

 

此時應該用「回陽救逆」(而不是用抽取元氣)的方法來恢復元氣的功能,所以,應該服用大劑參附湯回陽救逆。服後,患者可能暫時出現心煩身熱、張目喘促症狀,醫生不必驚慌,這是陽藥運行、陰邪外出的表現,淩晨3點或下午5點,症狀必會減輕或消除,不應當作緊急情況處理,二便失禁的情況也會隨之消除。而且,真陰上升,虛火下降,大腦自然清涼,渾身痙攣的症狀也就自然同時消除了。服用四逆湯也會有同樣的效果。

 

中風的康復治療

通常情況下,康復期病人對於日常活動感到困難,不單是因為身體的障礙,也由於認知方面出現問題,不能分辨時間、地點或人物,更不懂在什麼時候做什麼事情。評估病人在這方面的功能及提供適當的訓練,令病人可恢復功能,另外亦會提議並訓練病人利用記事薄、時程表、日曆、報時鬧鐘及日常生活程式表等,來協助記憶活動事項,以便過獨立生活。

 

此外,考慮病人生活上所扮演的角色及需要,鼓勵他重過以往的生活。若病人無能力返回原來工作崗位,治療師亦會説明他探索其他工作出路,並轉介其他有關機構,如展能就業科、職業訓練中心等以作跟蹤服務。再者,會照顧病人業餘活動的需要,並提供輔助儀器令他們能重拾興趣,例如利用單手編織器編織,或利用撲克牌固定器單手玩撲克牌等。

 

除日常生活技能外,建議更改家居環境,如安裝扶手、除去門欖、加寬廁所門等,令病人可在家中也獨立自我照顧。

 

中風複康是漫長及緩慢的,雖然中風病人未必能徹底康復,但作業治療為説明他們適應新的生活方式,重建新生,再次融入社會,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自療法~被動運動常用的方法是:

 

被動式(全身按摩)運動治療法

上肢被動運動先從肩部開始,家屬及陪床人員一手扶住病人肩部,另一手托住病人肘部,將上臂做外展、內收及向上、向下運動。動作要輕柔,防止因肩關節周圍肌肉鬆弛造成關節損傷或脫位。做前臂被動運動時,家屬一手托住病人手腕,掌心向上,另一隻手托住肘關節,將前臂做屈、伸及內旋運動。手的被動運動方法是家屬一手握住病人手腕,另一隻手握住病人手指,做腕關節屈、伸及各手指的屈伸運動。

 

下肢的被動運動亦先從近端開始,即髖關節的被動運動,將患肢膝關節屈曲,然後家屬一手扶住患側膝關節,一手扶住髖部,做左右轉動動作。小腿運動的方法是家屬一手扶住踝部,一手握住膝部,做膝關節的伸屈運動。足部活動時一手握住踝部,另一隻手捏住腳趾,使足做背曲及向左右旋轉運動。值得提出的是在給病人做被動運動的同時應結合按摩。有助於肢體的功能恢復。

 

點穴按摩治療中風後遺症肢體肌肉萎縮無力

 

【內容摘要】:

治療中風後遺症肢體肌肉萎縮首先是恢復氣血,

也就是恢復患者的進食能力與消化吸收能力,

而要恢復患者的進食與消化能力也就是恢復患者胃、脾與大腸的功能,當胃能夠受納而脾不能正常運化也達不到效果,而當胃能受納、脾能正常運化,而大腸不能正常排泄也會造成麻煩,所以按摩時一定要三經兼顧。而且胃經與大腸經同屬陽明經,按之有相輔相成的效果。

 

1、什麼叫中風後遺症:

現代醫學中中風後遺症包括腦溢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腦血管痙攣以及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病種,主要表現為肢體癱瘓,失語,口眼歪斜,吞咽困難,思維遲鈍,聯想困難,記憶減退,煩躁抑鬱等。

中風偏癱是最常見的中風後遺症。它是指一側肢體肌力減退、活動不利或完全不能活動。偏癱病人常伴有同側肢體的感覺障礙如冷熱不知、疼痛不覺等。有時還可伴有同側的視野缺損,表現為平視前方時看不到癱瘓側的物品或來人,一定要將頭轉向癱瘓側才能看到。

哪些人易得中風

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吸煙,酗酒,血脂異常,肥胖,無症狀型頸動脈狹

窄,父母有類似病史者等,

 

2、點穴按摩療法的詳細方法是什麼?

在處理中風後遺症肢體肌肉萎縮無力時,我們應主要先取胃經脾經以及大腸的穴位,正所謂「治痿獨取陽明」。也就是我們每天要沿著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陽明大腸經的循行路線進行按揉,對重要穴位要進行重點按摩,當發現某一處按之即痛時要多加按摩,說明患者的經絡功能正在逐步恢復。

 

足陽明胃經上的重要穴位為沖陽穴、足三裡、梁丘、天樞、豐隆等;足太陰脾經上的重要穴位為太白穴、三陰交、陰陵泉、血海、腹結

手陽明大腸經上的重要穴位為合谷穴、手三裡、曲池穴等。當我們在進行按摩時最好選擇早上7---11點鐘進行,因為這一時間段是胃、脾主時,此時胃經、脾經氣盛,按之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關經絡的十二子午流注時辰可參閱:十二經絡子午流注表。

當然最好的方法是07:30—08:30點按摩胃經,9:30—10:30按摩脾經。大腸經上的穴位可以在按摩完胃經與脾經後按之即可。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中風3  

中風可分為兩種類型: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

中風是中醫學對急性腦血管疾病的統稱。它是以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發口角歪斜、語言不利而出現半身不遂為主要症狀的一類疾病。由於本病發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殘率高、復發率高以及併發症多的特點,所以醫學界把它同冠心病、癌症並列為威脅人類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預防中風的重要性已經引起國內外醫學界的重視,醫學家們正從各個方面探索中風的預防措施。

中風的前兆許多都人不了解中風的種種先兆,即使這些中風先兆出現了,他們全不以為然或者無所覺察,從預防中風發生的角度來看,這是一個很大的遺憾,大量臨床經驗證明只有少數病人在中風之前沒有任何徵兆,絕大多病人都有以腦部瞬間缺血的表現而發出的各種信號。

1、頭暈,中老年人中風前兆,會反復出現瞬間眩暈,突然自覺頭暈目眩,視物旋轉,幾秒鐘後便恢復常態,可能是短暫性腦缺血發作,俗是中風的先兆,應及早診治,防止中風發生。

2、肢體麻木。中老年人出現肢體麻木的異常感覺,除頸椎並糖尿病外,如伴有頭痛、眩暈、頭重腳輕、舌頭髮脹等症狀,或有高血壓。.

預防中風,就要把中風的危險因素盡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壓是預防中風的重點。高血壓病人要遵醫囑按時服用降壓藥物,有條件者最好每日測量1次血壓,特別是在調整降壓藥物階段,以保持血壓穩定。要保持情緒平穩,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緒激動的事,如打牌、搓麻將、看體育比賽轉播等;飲食須清淡有節制,戒煙酒,保持大便通暢;適量活動,如散步、打太極拳等。防治動脈粥樣硬化,關鍵在於防治高脂血症和肥胖。建立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新鮮蔬菜和水果,少吃高脂肪高鹽(特別是醃製品)的食物如肥肉和動物內臟等;適量運動增加熱量消耗;服用降血脂藥物。

常規治療腦中風是由腦血管病變引起的,多見於老年人,尤其是高血壓或明顯動脈硬化者。腦中風治療方法與康復保健極其重要,在中風患者度過危險期後,大多留有半身不遂、言語不利等後遺症,此時加強防治中風後遺症有著較好的效果。腦中風病人在康復期如無吞咽困難,宜以清淡、���油膩、易消化的柔軟平衡膳食為主,另外穩邁舒運動按摩輪有助於恢復下肢、關節和足部的運動功能。適合於中風後遺症偏癱患者的主動肢體康復鍛煉,對膝踝關節、下肢和足部的骨折和扭挫傷等長時間固定治療後的肌肉萎縮和肢體運動功能的恢復也有不錯效果。使用時要注意交替選擇運動按摩方式

中風

中風應該做哪些檢查?

1.腦脊液檢查。2.頭顱CT檢查。3.腦血管造影。4.腦部B超檢查。5.腦電圖。

中風併發病有哪些?

1.腦疝腦血管病患者多數死于急性期,其原因大多是由於大量出血,腦中線結構移位或被破壞,全腦水腫,形成腦疝,使腦幹被擠壓和移位,危及生命中樞所致。國內報導,腦出血合併腦疝死亡者占44.8%~50.1%,故及時有效地降低顱內壓,減輕腦水腫,預防腦疝形成,是治療成敗的關鍵措施,而當患者出現下列情況:

頭痛劇烈或極度煩躁不安;

頻繁嘔吐或抽搐;

呼吸及心率變慢,血壓升高;

意識障礙逐漸加重;

雙側瞳孔不等大,則提示顱內壓明顯增高,可能有腦疝形成,應積極脫水或手術治療。

2.腦心綜合症當腦出血病變波及植物。

因發病驟急,症狀多端,病情變化迅速,與風之善行數變特點相似,故名中風、卒中。本病常留有後遺症,發病年齡也趨向年輕化,因此,是威脅人類生命和生活品質的重大疾患。

西醫學的急性腦血管病,如腦梗塞、腦出血、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屬本病範疇。西醫學將本病主要化分為出血性和缺血性兩類,高血壓、動脈硬化、腦血管畸形、腦動脈瘤常可導致出血性中風;風濕性心臟病、心房顫動、細菌性心內膜炎等常形成缺血性中風。另外高血糖、高血脂、血液流變學異常及情緒的異常波動與本病發生密切相關。頭顱CT、核磁共振檢查可確診。

病因

一、動脈的損害:凡是引起腦動脈病變的因素,都可成為中風的病因:

1)高血壓(血壓食品),動脈硬化性血栓栓塞。

2)顱內小血管病變:動脈瘤,動靜脈畸形。

3)全身動脈炎性病變影響腦動脈:多發性大動脈炎(Takayasu 病);閉塞性血栓性脈管炎(Buerger病);結節性動脈炎;巨細胞動脈炎(horton 綜合症);系統紅斑狼瘡。

4)感染性動脈炎:鉤端螺旋體性;梅毒螺旋體性;真菌、念珠菌或繼發于化膿性腦炎。

5)動脈夾層病變:外傷性夾層動脈瘤;馬凡綜合症;假黃色瘤夾層組織病等。

6)先天性腦血管病變:煙霧病(moyamoya);先天性動靜脈畸形,先天性動脈瘤;

7)外傷性腦血管病變

二、血液流變學異常:血液黏度增高,血液濃縮。

三、血液動力學異常:低血壓,放射病。

四、血液成分異常:各種栓子(風濕性心臟病伴房顫附壁血栓脫落,減壓病,長骨骨折脂肪血栓,氣栓子);紅細胞異常(紅細胞增多症);血小板異常(血小板積聚度增高,血小板增多症);白細胞異常(白血病);凝血因數異常(DIC,高凝狀態)。

五、一些繼發因素:腫瘤(癌栓子,腫瘤壞死或侵襲動脈出血)

中風的危險因素

1)高血壓,高血壓是原因,中風是後果,血壓與中風的發病率和死亡率成正比。

2)糖尿病(糖尿病食品) ,糖尿病屬於中風疾病的易患因素之一。

3)高血脂,血脂是人體中一種重要的物質,有許多非常重要的功能,但是不能超過一定的範圍。

4)肥胖體態,臨床觀察發現,肥胖者與一般人比較,發生中風的機會要高40%。

5)吸煙,煙草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尼古丁可使人的體重下降、食欲減輕,但同時又有胰島素抵抗和皮質醇增加,這些都是導致血糖和血壓升高的因素,最終形成以上原因導致中風。

6)口服避孕藥

中風2  

中風偏癱病因

偏癱病因多樣複雜,總的來說都與血脂增高,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疾病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概括起來有以下幾點:

1、動脈粥樣硬化是中風最主要的原因,70%的中風患者患有動脈硬化,高脂血症是引起動脈硬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2.高血壓是中風最主要最常見的病應,腦出血患者93%有高血壓病史。

3.腦血管先天性異常是蛛網膜下腔出血和腦出血的常見原因。

4.心臟病,如:心內膜炎,有可能產生複壁血栓;心動過緩則可能引起腦供血不足。

5.代謝病中糖尿病與中風關係最密切,有30-40%中風患者患有糖尿病。

接下一篇自(治)療法~中風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頭痛.jpg  

頭痛 (headache)是臨床常見的症狀,通常將局限於頭顱上半部,

包括眉弓、耳輪上緣和枕外隆突連線以上部位的疼痛統稱頭痛。頭

痛病因繁多,神經痛、顱內感染、顱內佔位病變、腦血管疾病、顱

外頭面部疾病、以及全身疾病如急性感染、中毒等均可導致頭痛。

 

頭痛程度有輕有重,疼痛時間有長有短。疼痛形式多種多樣,常見脹痛、悶痛、撕裂樣痛、電擊樣疼痛、針刺樣痛,部分伴有血管搏動感及頭部緊箍感,以及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繼發性頭痛還可伴有其他系統性疾病症狀或體徵,如感染性疾病常伴有發熱,血管病變常伴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缺損症狀等。頭痛依據程度產生不同危害,病情嚴重可使患者喪失生活和工作能力。

臨床上頭痛起病方式可分為:

          急性起病的頭痛:常見如蛛網膜下腔出血和其它腦血管疾病、腦膜炎或腦炎等;

          亞急性起病的頭痛:如顳動脈炎、顱內腫瘤等;

          慢性起病的頭痛:如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叢集性頭痛、藥物依賴性頭痛等。

頭痛發生病因分為三大類:

1.原發性頭痛(the primary headaches):包括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叢集性頭痛等;

2.繼發性頭痛(the secondary headaches):包括頭頸部外傷、顱頸部血管性因素、顱內非血管性疾病、感染、藥物戒斷、精神性因素等多種原因所致的頭痛;

3.顱神經痛、中樞性和原發性面痛、以及其它其他顏面部結構病變所致頭痛及其他類型頭痛

引起頭痛的病因眾多,大致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類。前者不能歸因於某一確切病因,也可稱為特發性頭痛,常見的如偏頭痛、緊張型頭痛;後者病因可涉及各種顱內病變如腦血管疾病、顱內感染、顱腦外傷,全身性疾病如發熱、內環境紊亂以及濫用精神活性藥物等。具體如下:

            i.                感染

顱腦感染 或身體其他系統急性感染引發的發熱性疾病。常引發頭痛的顱腦感染如腦膜炎、腦膜腦炎、腦炎、腦膿腫、顱內寄生蟲感染(如囊蟲、包蟲)等。急性感染如流行性感冒、肺炎等疾病。

ii.血管病變

蛛網膜下隙出血、腦出血、腦血栓形成、腦栓塞、高血壓腦病、腦供血不足、腦血管畸形等。

i ii.佔位性病變

顱腦腫瘤、顱內轉移癌、炎性脫髓鞘假瘤等引起顱內壓增高引發的頭痛。

iv.頭面、頸部神經病變

頭面部支配神經痛:如三叉神經、舌咽神經及枕神經痛。頭面五官科疾患如眼、耳、鼻和牙疾病所致的頭痛。頸椎病及其他頸部疾病引發頭頸不疼痛。

v.全身系統性疾病

高血壓、貧血 、肺性腦病、中暑等引起頭痛。

vi.顱腦外傷

如腦震盪、腦挫傷、硬膜下血腫、顱內血腫、腦外傷後遺症。

vii.毒物及藥物中毒

如酒精、一氧化碳、 有機磷、藥物(如顛茄、水楊酸類)等中毒。

viii.內環境紊亂及精神因素

月經期及絕經期頭痛。神經症軀體化障礙及癔症性頭痛。

ix.其他

如偏頭痛 、叢集性頭痛(組胺性頭痛)、頭痛型癲癇。

頭痛的發病機制複雜,主要是由於顱內、外痛敏結構內的痛覺感受器受到刺激,經痛覺傳導通路傳導到達大腦皮層而引起。顱內痛敏結構包括靜脈竇(如矢狀竇)、腦膜前動脈及中動脈、顱底硬腦膜、三叉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頸內動脈近端部分及鄰近環分支、腦幹中腦導水管周圍灰質和丘腦感覺中繼核等;顱外痛敏結構包括顱骨骨膜、頭部皮膚、皮下組織、帽狀腱膜、頭頸部肌肉和顱外動脈、第2和第3頸神經、眼、耳、牙齒、鼻竇、口咽部和鼻腔黏膜等。機械、化學、生物刺激和體內生化改變作用於顱內、外痛敏結構均可引起頭痛。如顱內、外動脈擴張或受牽拉,顱內靜脈和靜脈竇的移位或受牽引,腦神經和頸神經受到壓迫、牽拉或炎症刺激,顱、頸部肌肉痙攣、炎症刺激或創傷,各種原因引起的腦膜刺激,顱內壓異常,顱內羥色胺能神經元投射系統功能紊亂等。病理生理

頭面部血管、神經、腦膜、靜脈竇、頭面部皮膚、皮下組織、粘膜等構成頭部痛敏結構,當其受到機械牽拉、化學、生物刺激或體內內環境發生改變時引發頭部疼痛。

頭痛程度有輕有重,疼痛時間有長有短。疼痛形式多種多樣,常見脹痛、悶痛、撕裂樣痛、電擊樣疼痛、針刺樣痛,部分伴有血管搏動感及頭部緊箍感,以及噁心、嘔吐、頭暈等症狀。繼發性頭痛還可伴有其他系統性疾病症狀或體徵,如感染性疾病常伴有發熱,血管病變常伴偏癱、失語等神經功能缺損症狀等。頭痛依據程度產生不同危害,病情嚴重可使患者喪失生活和工作能力。

頭痛的防治應減少可能引發頭痛的一切病因,包括避免頭、頸部的軟組織損傷、感染、避免接觸及攝入刺激性食物、避免情緒波動等,同時還應及時診斷及治療繼發頭痛的原發性疾病。鎮靜藥、抗癲癇藥以及三環類抗抑鬱藥物對於預防偏頭痛、緊張性頭痛等原發性頭痛發作有一定效果。

頭痛患者應減少巧克力、乳酪、酒、咖啡、茶葉等易誘發疼痛食物。同時口味飲食應清淡,忌諱辛辣刺激、生冷的食物,頭痛發作期應禁食火腿、乾奶酪、保存過久的野味等食物

(治)療法~頭痛

中醫認為,頭為“諸陽之會、百脈所通”,既有經絡相連,又有眼、耳、鼻、口諸竅。內外相通的許多疾病的症候都反應到頭部。頭痛的病因不同,症狀各異,輕者頭部不適或脹痛,有時疼痛局限於某部位;重者頭痛頭暈,甚至頭部脹痛如裂。如感冒引起的頭痛,痛連項背,伴有全身症狀;過勞的頭痛只限於前頭部或顳部。頭痛如呈反復發作性的,多為高血壓和頸椎病等引起。

l          血管擴張性頭痛常見於:顱內外急慢性炎症時,病原體及其毒素可引起血管擴張性頭痛;代謝性疾病、中毒性疾病、腦外傷、癲癇發作後、高血壓腦病、大量服用腦血管擴張藥等均可引起血管擴張性頭痛。最好明確病因後進行治療。也可以採用中藥進行治療。中醫認為偏頭痛多屬內傷頭痛,頭為清陽之府,經絡臟腑病變者可發生頭痛,主要病位在肝腎,基本病機是肝火疏泄,挾邪上擾所致。治療上應以平肝熄風、化痰開竅、行氣活血為主。

天柱穴位於後髮際5分,第一頸椎棘突下旁開1.3寸。斜方肌外緣凹陷中。

尋找方法:天柱穴位於後頭骨正下方凹處,也就是頸脖子處有一塊突起的肌肉(斜方肌),此肌肉外側凹處,後髮際正中旁開約2厘米左右即是此穴。

太衝穴位於足背側,當第1蹠骨。 間隙的後方凹陷處。足背第一、二趾縫上2寸凹陷中。

l          頭頂痛按摩背部膀胱經,從三焦俞心俞,重點在肝俞心俞,以壓痛為準,直至頭不痛為止。

三焦俞穴在背部。腰系上腰帶,腰帶正好在左右腰骨上。以線連結左右腰骨的最高處。此線正好通過第四腰椎骨,然後,從此骨往上的第二個凸骨即第二腰椎骨,第三個凸骨是第一腰椎骨,三焦俞穴就從這兩塊凸骨的中央起,往左右各二指寬處。

三焦俞穴對治療青春痘十分有效。刺激方法以間接灸或線香灸較為有效。每天一次,連續刺激一個星期就會出現效果。

心俞穴位於第五胸椎棘突、旁開1.5寸。取穴時一般可以採用正坐或俯臥姿勢。推按「心俞穴」可以治療心經及循環系統疾病,心痛、驚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盜汗、夢遺、癲癇、胸痛、心悸亢進、暈車、頭痛、噁心想吐、神經官能症等。

肝俞穴 Gān shù(BL18)肝俞經穴名。屬足太陽膀胱經。肝之背俞穴。在背部,當第9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布有第九、十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深層為外側支,第九肋間動、靜脈後支的內側支。此穴的主治疾病為:胃腸病、胸痛腹痛、肝病、老人斑、皮膚粗糙、失眠等。

【解剖】在背闊肌,最長肌和髂肋肌之間;

l          太陽穴痛痛按摩尺澤穴,按摩尺澤穴及附近壓痛,以按壓尺澤穴及附近不痛為準,直至頭不痛為止。

尺澤穴位於肘橫紋中,肱二頭肌腱橈側凹陷處。主治疾病為:喉嚨疼痛、感冒、肘部疼痛、手臂疼痛、心悸等。該穴為人體手太陰肺經上的重要穴道之一。針刺尺澤穴,有降血壓的作用。

解剖:在肘關節,當肘二頭肌腱之外方,肱橈肌起始部;有橈側返動、靜脈分支及頭運行規律:氣血物質的運行分二個方面,一是匯合本穴的經水循肺經下行孔最穴,二是穴內的經水不斷氣化並上行天部。

功能作用:匯聚肺經陰液並循肺經的地部渠道運行。

功效:清宣肺氣,瀉火降逆。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過敏性鼻炎2.jpg      

過敏性鼻炎是一個全球性健康問題,可導致許多疾病和工作力喪失發病原因變應性鼻炎是一種由基因與環境互相作用而誘發的多因素疾病。變應性鼻炎的危險因素可能存在於所有年齡層。

基本病理變化為毛細血管擴張、通透性增加和腺體分泌增加以及嗜酸粒細胞浸潤等。上述病理改變緩解期可恢復正常,反復發作,可引起黏膜上皮層增殖性改變,導致黏膜肥厚及息肉樣變。如合併感染,可表現為黏膿涕或膿涕。

臨床表現

典型症狀變應性鼻炎的典型症狀主要是陣發性噴嚏、清水樣鼻涕、鼻塞和鼻癢。部分伴有嗅覺減退。

1.噴嚏:每天數次陣發性發作,每次多於3個,多在晨起或者夜晚或接觸過敏原後立刻發作。

2.清涕:大量清水樣鼻涕,有時可不自覺從鼻孔滴下。

3.鼻塞:間歇或持續,單側或雙側,輕重程度不一。

4.鼻癢:大多數患者鼻內發癢,花粉症患者可伴眼癢、耳癢和咽癢。

5.檢查:尖鼻粘膜蒼白、雙下甲水腫,總鼻道及鼻底可見清涕或黏涕。

患者時常想打噴嚏,鼻子難受,那麼要如何自治過敏性鼻炎呢?下面就為鼻炎患者介紹幾種通過穴位按摩自療過敏性鼻炎的方法,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1、按摩攢竹

 

【定位】在眉毛的內側端。

 

【主治】:視物不明,近視,夜盲,色盲。胬肉攀睛,目翳,目赤腫痛,迎風流淚。急性腰痛。

 

【操作】用兩手指尖按摩攢竹穴50次左右。

 

2、按摩角孫穴前後

 

【定位】雙耳的耳尖端的髮際處前後。

 

【解剖】有耳上肌;顳淺動、靜脈耳前支;布有耳顳神經分支。

 

【主治】耳部腫痛,目赤腫痛,目翳,齒痛,唇燥,項強,頭痛。44

 

【操作】用兩手指尖按摩角孫穴前後50次左右。

 

3、按摩風池

 

【定位】項後兩側,髮際下端,凹陷處。取穴方法,人體風池穴位於項部,當枕骨之下,與風府穴相平,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之間的凹風池穴陷處。

 

【解剖】在胸鎖乳突肌與斜方肌上端附著部之間的凹陷中,深層為頭夾肌;有枕動、靜脈分支;布有枕小神經之支。

 

【主治】頭痛,眩暈,頸項強痛,目赤痛,目淚出,鼻淵,鼻出血,耳聾,氣閉,中風,口眼歪斜,瘧疾,熱病,感冒,癭氣,落枕。

 

【操作】用兩手指尖按摩風池穴50次左右。

 

4、按摩迎香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嗅覺減遲、面神經麻痹、口角歪斜。

 

【針刺方法】:直刺0.1-0.2或斜刺0.3-0.5寸。

 

5、按摩人中穴 別名鬼宮、鬼市、鬼客廳。

 

【定位】:人中溝上1/3處針法 斜刺,針尖向上,深0.2-0.5寸針感。

 

【主治】:休克,中暑,腰痛,落枕,癲癇,面部腫痛等。督脈、手足陽明之會。在面部,當人中溝的上三分之一與中三分之一交點處。布有面神經頰支,眶下神經分支,上唇動、靜脈。主治:中風昏迷,口噤不開,口眼歪斜,面腫唇動,水氣浮腫,小兒驚風,心腹絞痛,以及休克,暈厥,窒息,癲癇,精神分裂症,癔病,低血壓,急性腰扭傷等。

 

【針灸】:向上斜刺0.3-0.5寸。

 

6、按摩“抗敏1”

 

【取穴位置】:兩目正視,瞳孔下一寸處(約相當於鼻翼旁1寸處

 

【按摩方法】:用兩手指尖按摩其“抗敏1”50次左右。

 

7、按摩“抗敏2”

 

【取穴位置】:兩側口角下,下頜骨上緣。

 

【按摩方法】:用兩手指尖按摩“抗敏2”50次左右。

 

8、開天門

 

【按摩方法】:用兩手指尖自鼻翼兩側開始沿兩鼻骨兩側向上推至攢竹穴處,再沿眉毛向外側推至眉外端后,再向外下推至太陽穴。做20~30次。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失眠.jpg  

失眠大多來自於壓力所造成的自律神經失調和內分泌系統也失調所造成。如果沒有將這造成失去平衡的系統調整回來,只是靠安眠藥或鎮定劑來幫助入眠,這也只是治標。長期服用安眠藥多少會產生副作用,造成記憶力減退、精神不濟、判斷力遲緩變差,甚至藥物用藥量會越來越大。

對於忙碌的現代人來說睡得不安穩十分困擾。一般人有了失眠問題,通常會尋求醫院或診所就診拿安眠藥,似乎很容易改善當前的問題。但是一直長時間服用這些藥物,沒有儘快在短期內找出真正造成失眠的原因,一直使用安眠藥入睡,會產生摽物的依賴性,一婷藥就睡不著了。

針對這個屬於現代人ㄉ文明病,建議可以透過兩種方式來解決:

一是求助於中醫院 ,這裡我可以提供知名中醫院給網友參考,北市林森醫院。

二是就近找家養身按摩院來舒緩您目前的問題吧!!

首先找到後頸部頸椎第二節到頸七椎兩側肌肉群,雙手掌由上往下施以推揉,注意頸部推揉力道不要太重,也不能去壓揉前頸部位~左側有頸動脈、再由上背部兩側下探尾底骨兩側肌肉群~以上手法可按壓到督脈與脊椎旁開1.5寸膀胱經;大腿坐骨粗隆到腳踝跟腱處 。

找到頭蓋骨左右兩側肌肉群、大腿外展肌闊筋膜張肌到膝蓋賓骨~膽經、在往下整條脛骨前肌推到解析穴,請施以虛拳釦打之。

再循前臂掌面即軸關節處掌長肌與呎神經路徑屈指肌~心包經與心經。

失眠3  

備註:

經絡是經穴的道路,人體共有十四正經,其中輛條經絡分別為任脈督脈。然而我現在所要描述ㄉ是12經脈中這四條經絡的因循時間和作用;

足太陽膀胱經~因循時間為15點至17點:其主要功能是排毒和代謝。

主要病候

膀胱經失調可引致膀胱功能的問題,此外亦與某些表証有關,因膀胱經主表,外邪浸襲體表時,膀胱經是首先受襲之經。常引致小便不通、遺尿、目痛、鼻塞多涕、鼻衄等,頭痛、頸痛、背痛、腰痛、臀部痛等亦顯示膀胱經的問題。

主治概要

本經穴位主治頭、項、目、背、腰、下肢病証以及神志病。

足少陽膽經~循行時間23點至凌晨1點,其主要功能是代謝油脂。

主要病候

中醫理論中肝與膽的關係非常密切,故膽經的失調可引致口苦、暈眩、頭痛、外角痛,此外,循經部位的疼痛如腋下、胸脅、臀部、下肢外側部疼痛等。

主治概要

本經穴位主治顳位、眼、耳、神志病,熱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証。

手厥陰心包絡~行時間11點至13點,與心血管有關。

主要病候

心包經的病候與心血功能的不平衡有關,症狀包括心前區疼痛、胸滿悶感、心悸(心跳)等。中醫認為心藏神,即管理精神活動,故心包經的問題亦與癲狂等証有關。此外,腋部腫脹及肘臂攣急都顯示此經的問題。

主治概要

本經穴位主治心、胸、胃、神志病以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証。

手少陰心經~循行時間11點至13點,主導心神不寧。

主要病候

心經失常引致心區部位的疼痛 (心前區或胸脅部位)。中醫認為心主血脈,若失去充足的滋養,可能會出現咽乾、口渴的現象,此外上臂內側痛及手心發熱等症狀都可能顯示心經的問題。

主治概要

本經穴位主治心臟、胸部及精神方面的疾病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証。

失眠是亞健康的常見表現症狀之一。失眠問題對人的心理和生理健康都會產生不利影響。失眠情況嚴重時,甚至會導致神經衰弱、身體患病等。如何治療失眠,治療失眠的最好方法有哪些?正受到失眠問題困擾的你,不妨嘗試下面穴位按摩治療

失眠方法,幫助加快睡意來臨。

1.耳廊:耳廊裡集中了與身體內臟有關的重要穴位所在,平時早晚時間,或是空閒時,把手洗淨,對耳廊處進行摩擦按摩,有助促進人體血液循環,提高人體抵抗力。

2.三里:足三里穴位於小腿膝蓋骨外側10厘米的地方,是人體強壯身心的重要穴位。經常對足三里穴進行拍打,能夠調節脾胃、疏通經絡。

3.印堂:兩手手指彎曲,呈弓狀。然後第二跟手指內側與印堂處相貼,從眉間到前額兩側方向均勻抹壓。

4.前額:左右手互相摩擦,預熱兩手。然後手掌心與前額相貼,一直往下進行摩擦,到下頜為止,反復進行10次。

5.風池:用雙手大拇指按壓住風池穴,先以旋轉方式按揉數下,然後在腦後方在按揉,直到感覺酸脹為佳,每次按揉30下。

6.腳底按摩:泡足踏石也是治療睡眠的最好方法之一。先往盆底放適量鵝卵石,然後加入熱水,用來泡腳按摩,每次泡20分鐘,有助舒緩身心、刺激腳底穴位、促進睡眠。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三叉神經痛 2.jpg  

三叉神經痛是在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內短暫的、反復發作的陣發性劇痛,又稱痛性抽搐。三叉神經痛從病因學的角度可分為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和症狀性三叉神經痛兩類。

原發性三叉神經痛多發生于成年及老年人,發病率1.8‰,70-80%病例發生于40歲以上,高峰年齡為50歲組,女性略多於男性,大多為單側,右側多於左側,5%以下為雙側。疼痛多由一側上頜支或下頜支開始,逐漸擴散到兩支,甚至三支均受累。

l          病因

第一、身體缺乏營養

患者是由於觸發點在嘴角處,平時一般就不敢說話、不敢吃飯、不敢喝水,這就造成了身體缺乏必要的營養成分,進一步的就會引發疼痛。再加上平時的煩躁的心情,很可能還會加重三叉神經痛。神經是燃燒及消耗糖的組織,若缺乏維生素B1會引起乳酸堆積侵入腦部,毒化中樞神經系統,使腦組織消耗氧的能力減弱,以至引起暫時性的痙攣。

第二、情緒的過度緊張

這種疾病的患者一般情緒不太穩定,不敢做這個,不敢做那個,平時越怕頭痛頭就越痛,進而就導致了精神刺激,這也是誘發三叉神經疼痛的重要因素。有少數患者因為情緒和心情上放不開,整天心事重重眉頭緊鎖,為可能要到來的頭痛提心吊膽,結果是造成自己心情煩躁,而導致疼痛發作。在同樣疼痛刺激作用下,情緒鎮靜者比情緒緊張者對疼的感覺要小,疼痛反應輕。

第三、必要的防護不到位

三叉神經痛患者一定要謹慎的善待疼痛觸發點,尤其是在面部,患者的臉部一般都有一個或多個特別敏感的「觸發點」,稍不注意就會觸動引發疼痛,並放射到全身。人們「觸發點」的位置、大小各不相同,甚至小到一個點或一根鬍鬚,大多分在嘴唇、鼻翼、臉頰、口角、舌頭和眼睛等處。同時,天氣和氣候變化也是三叉神經痛的易發因素,一旦被風吹著,或是乍熱乍寒,都可使患者的疼痛加劇。

l          三叉神經損傷

三叉神經半月節以上損傷時:可出現患側頭面部皮膚及舌、口、鼻腔粘膜的一般感覺喪失;角膜反射消失;患側咀嚼肌癱瘓,張口時下頜偏向患側。

三叉神經半月節以下受損時:可出現各單支損傷表現,眼神經受損時,出現患側瞼裂以上皮膚感覺障礙,角膜反射消失;上頜神經損傷時可至患側下瞼及上唇皮膚、上頜牙齒、牙齦及硬齶粘膜的感覺障礙;下頜神經受損時可致患側下頜牙齒、牙齦及舌前2/3和下頜皮膚的一般感覺障礙,並有患側咀嚼肌的運動障礙。

l          藥物治療

這是早期或輕度患者最常選用的治療方法,而且會有不錯的治療效果。但是,對於長期且病程較長的患者而言,藥物治療就不會有明顯的效果,而且需要患者隨著病情的加重而不斷的加大劑量,對身體造成很大的藥物傷害。

l          預防措施

1、三叉神經痛的預防護理一定要注意飲食的調護,適合選擇易消化、質地較軟的食物,而且飲食一定要有規律。一定不要吃油炸、刺激以及過酸、過甜和熱性食物;飲食的營養一定要豐富,多吃些含有維生素和清熱解毒的食物,尤其是新鮮的蔬菜水果和豆製品等,少吃肥肉,多吃瘦肉,口味要清淡。

2、三叉神經痛的疼痛扳機點特別的多,所以患者在漱口、說話、刷牙以及洗臉的時候要動作輕柔,以防碰觸扳機點而誘發疼痛。

3、三叉神經痛的預防護理方法有哪些?冬季會特別的寒冷,而寒風又能刺激三叉神經,從而誘發疼痛的發作。所以建議患者做好保暖工作,不要用過冷或過熱的水洗面。另外,臥室內的環境要空氣清新,但不能有寒風的侵入。

4、患者的情緒與三叉神經痛的發作有密切的關係,因此患者要保持愉快的心情,平時多聽些柔和的音樂,釋放內心的壓力。此外,患者還要參加體育鍛煉,提高身體的抵抗力。

l          日常護理

1、防止感染,講究衛生是三叉神經痛病人的日常護理措施之一。研究發現,三叉神經節內出現炎性浸潤和三叉神經痛可能是與一些感染性疾病有關,其三叉神經痛的病原體可以產生外毒素和內毒素,致使患者出現營養障礙性,從而誘發或加重三叉神經痛的症狀。

2、避免情志抑鬱和過度勞累也是三叉神經痛病人的日常護理措施。中醫專家介紹,長期的情志抑鬱,就會導致患者肝火鬱積。脈絡失養,從而加重或誘發三叉神經痛。所以,三叉神經痛病人要保持愉快的心情,減少疼痛發作的機會。

3、大聲說話和猛烈的咀嚼也會導致三叉神經痛的發作,因此患者在平時吃飯時要避免堅硬的食物,以免發生猛烈的咀嚼,從而牽拉三叉神經,誘發疼痛。此外,患者也不能大聲的說話,最好保持少說話。

l          自療法

三叉神經痛是一種常見的神經外科疾病,又稱“臉痛”,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後。三叉神經痛主要症狀有頭面部三叉神經分佈區驟發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的劇烈性疼痛,給三叉神經痛患者生活帶來很多不便,對患者的身心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三叉神經痛除了注意日常的護理,還可以通過穴位按摩來緩解病痛,那麼三叉神經痛的穴位按摩方法

按揉風池穴合谷穴內關穴外關穴迎香穴

風池穴,別名:熱府穴。

【定位】位於頸項後,枕骨下,髮際線上,大筋外側凹陷處。

【主治】頭痛、頭重腳輕、眼睛疲勞、頸部酸痛、落枕、失眠、宿醉。作用:疏風清熱,開竅鎮痛。

合谷穴

【定位】位於第二掌骨中點外側,即手指併攏,虎口根部。作用:疏風解表,開竅鎮痛。

內關穴

【定位】位於手掌側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兩筋間;外關穴位於手背腕橫紋正中直上2寸,尺橈骨之間。

【作用】和胃理氣,安神鎮痛。

外關穴

【定位】在前臂背側,當陽池與肘尖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2寸,尺骨與橈骨之間。

【解剖】在橈骨與尺骨之間,指總伸肌與拇長伸肌之間,屈肘俯掌時則在指總伸肌的橈側;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動脈和掌側動、靜脈;布有前臂背側皮神經,深層有前臂骨間背側及掌側神經。

【主治】熱病,頭痛,頰痛,耳聾,耳鳴,目赤腫痛,脅痛,肩背痛,肘臂屈伸不利,手指疼痛,手顫。當病人高燒不退時,可以下針外關透內關,燒就會退掉。

迎香穴,別名沖陽穴,為手足陽明之會。

【定位】在鼻翼外緣中點旁開0.5寸。

【主治】鼻塞、急慢性鼻炎、過敏性鼻炎、鼻竇炎、嗅覺減遲、面神經麻痹、口角歪斜。

【針刺方法】:直刺0.1-0.2或斜刺0.3-0.5寸。

掌柔太陽穴

太陽穴位於目外眥角斜上1寸處。分推前額

用雙手掌掌心搓熱,緊貼在同側太陽穴上,以局部發熱為佳。作用:溫經散寒,活血止痛。

掌推前額

兩手4指併攏,緊貼前額正中,拇指分別緊貼於頭兩側,沿兩眉毛適當用力向外推至鬢髮處。作用:活血通絡,清腦鎮痛。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指麻木  手指麻木是臨床常見的原因,在不少情況下,手指麻木的原因並不一定是頸椎病。下面談談手指麻木常見的幾種原因:

1. 在手指發麻的同時,是否伴有心律不整。

2. 有可能是貧血或者是低血糖。

3. 可能是最近工作太累神經衰弱,或者是藥物過敏引起的。

4. 經過檢查確定是否由頸椎病所致,頸椎病患者手指麻木有一定的特徵性。

5. 中風的前兆.。

上肢神經卡壓。

一是拇、食、中指的麻木疼痛,常有夜間麻醒史,醒後活動可好轉。嚴重者可伴有手部肌肉萎縮,影響手的精細動作,這是因為正中神經在腕部受到壓迫,即所謂的「腕管綜合症」;

二是環、小指的麻木疼痛,也可有夜間麻醒史,嚴重者伴有肌萎縮,環、小指的屈指力下降,影響精細運用。這是因為神經在肘部受到卡壓,即所謂的「肘管綜合症」。

頸椎病

引起手麻最常見的疾病就是頸椎病,它是中老年人好發的疾病之一。當人步入中年以後,一些器官往往會發生退行性變,當頸椎間盤發生退行性以後,往往會導致頸椎間盤突出或是關節突發生增生或肥大,這些突出的頸椎間盤或增生的關節突一旦壓迫鄰近的頸神經根時,便出現了頸椎病。頸椎病除了有手指麻木、感覺異常以外,還伴隨其它症狀,如:頸肩部骨肉酸痛,上肢有放射痛或活動障礙等。確診頸椎病並不困難,只要照一張X光片就可以了。另外還有一種檢查頸椎病的簡單方法,一個人托患側頭部,一手握患側上肢,將其外展90°,兩手同時向反方向推拉,有放射痛或麻木者可初步確診為頸椎病。

中風的前兆

手指麻木,手指不覺痛癢,麻木不適。多因風濕入絡,或氣虛兼有濕痰,瘀血阻滯所致。常為中風先兆。《素問病機氣宜保命集•中風論》謂中風先兆,可見大拇指及次指麻木不仁,或手足不用,或肌肉蠕動。治宜益氣活血、祛風化濕滌痰。如補中益氣湯加紅花、薑黃,導痰湯加烏藥、蒼術,二陳湯加二術、桃仁、附子等。預防之法,宜慎起居,節飲食,遠房幃,調情志。

手指麻木的真正原因

1:主要是哪個手指尖,如果是前臂橈側、拇指(包括指尖,初期可出現指尖麻木)發麻,即第6頸脊神經根受累所致。食指、中指發麻是第7頸脊神經根受累。小指無名指有麻木感則是第8頸脊神經根受累。以上主要是頸椎病所造成,服用活血化瘀藥,針灸,按摩,牽引可治癒。

2:指尖麻木可疑為是局部的血液循環不好所導致的神經失養而至,如長時間(長期的)打字所造成的腕管炎等其他:比如長時間帶手套,戒指國過小(金屬過敏),手部接觸有毒有害物質等根據你提供的情況,不知你血糖高嗎?

你這種情況可能是動脈硬化引起的麻木,你可以先照個手部的X線片排除一下骨關節的問題,如果沒有骨關節的問題,那麼動脈硬化引起的手部供血不足可能性大,可以使用抗動脈硬化的活血化淤的藥物。如果要去醫院檢查的話必要時可以做個動脈的彩超,查查風濕疾病相關檢查指標。

一般引起手指發麻的病因有很多,建議你還是注意檢查是否有頸椎疾病。頸椎病患者的手指麻木有一定的特徵性,或橈側,或尺側,或5個手指。有時不僅指尖發麻,感覺遲鈍,甚至累及前臂、上臂,同時伴有握力下降。

那麼此病患者手指發麻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由於頸椎病患者一系列病理變化如髓椎突出或脫出、椎體後外側關節突關節骨質增生、以及關節鬆動與移位,均可對脊神經根造成刺激、牽拉和壓迫,導致脊神經根和周圍組織的反應性水腫、根管狹窄及粘連,產生手指麻木症狀,由於累及部位不同,產生麻木的部位也不相同。

如頸6脊神經根受累時,往往是前臂橈側及拇指麻木;若頸7脊神經根受累時,則可使小指、無名指有麻木感。從解剖學觀點來看,感覺障礙。在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中,常常是二者並存,即手指麻木,合併握力下降。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板機指  

人的手指肌肉主要有兩種:屈肌和伸肌。這些肌肉都通過肌腱附著在骨骼上,其方向與骨骼的長軸相一致。腱鞘是與肌腱長軸相垂直的環形韌帶,套在肌腱的外面,對肌腱起固定作用。當手指彎曲或伸直時,肌腱就會在腱鞘內穿梭,並與腱鞘相摩擦。時間久了,腱鞘韌帶就會發生水腫、增生和粘連,形成慢性炎症,造成腱鞘的肥厚,管腔變窄。此時肌腱在管內滑動時就會很困難,有時還可以被卡住而不能伸直或屈曲,需要借助外力才能正常運動。每當手指屈、伸時,肌腱勉強滑過環形狹窄的腱鞘環,就會產生扳槍機樣的「咯嗒」聲。此病初感屈指不靈、發僵、輕微疼痛,日久則疼痛加重,尤以晨起明顯。這種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說是過度使用症,是因為過度的不正確運動而導致的。

「板機指」的學名是「手指屈肌腱的狹窄性肌腱鞘炎」,通常是由於包覆在手指肌腱週邊的腱鞘的第一個環狀帶狹窄所造

成。多數的「板機指」是因為手指彎曲動作太過頻繁、時間長及過度出力引起,這些情況讓手掌內側掌指關節處的肌腱,不斷摩擦韌帶而造成發炎、腫脹;當手指進行彎曲、伸直等動作時,由於腫脹發炎的肌腱,容易在掌指關節部位卡住,於是產生手指彎曲後,伸不直或是伸直之後無法彎曲的狀況,甚至手指進行伸展動作時還會發出「喀」一聲,因此叫做「板機指」。

多數的「板機指」是手指彎曲動作太過頻繁、時間長及過度出力引起,這些情況讓手掌內側掌指關節處的肌腱,不斷摩擦韌帶,而造成發炎、腫脹。有不少患者也會合並「媽媽手」或是「腕隧道症候群」。其實不只是媽媽們,常用電腦的上班族也是容易罹患「板機指」的族群,有些人還會在半夜因為手指無法伸直而痛醒,雖然不是嚴重疾病,但卻非常令人困擾。 

板機指 2

預防措施

避免高頻率、長時間的動作不管是否罹患「板機指」,生活中的預防及改善方法都相同,就是要避免高頻率、長時間以及出力大的手指動作,如果不斷用拇指按電腦鍵盤、做家事的固定用力姿勢、打球長時間緊握球拍等,這些生活中不經意的動作都要注意;如果已經有輕微症狀,可先做一些步驟改善不適,比方早晚將患部浸泡熱水,之後進行和緩的拉筋動作,這對於緩解症狀有很好的説明。 

其實不論是「板機指」,還是發生于手腕處的「滑液囊腫」,病因都是相同的,只是發生的部位不同,因此,最好的方法就是從生活中養成良好的習慣,不過度使用局部肌肉,以正確的拉筋方法訓練肌腱,如此就可以避免板機指上身。 

拉筋的方法拉筋就是做手指或手腕肌腱的伸展動作,用手心向外的方式(像手心往外推的樣子),以健康的手握住患部的手指,向後壓至緊繃狀態,維持5~10秒後,再慢慢彎曲手指至手掌心內,同樣維持5~10秒,如此重複進行5~10次。每天都可以做拉筋動作,能強化肌腱並使肌腱更有彈性,降低受傷機率。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u=1634555966,445862840&fm=23&gp=0  

網球肘(肱骨外上髁炎)是指手肘外側肌腱發炎疼痛。疼痛的產生是由於負責手腕及手指背向伸展的肌肉重複用力而引起的。患者會在用力抓握或提舉物體時感到患部疼痛。網球肘是過勞性綜合征的典型例子。家庭主婦、磚瓦工、木工等長期反復用力做肘部活動者,也易患此病。研究顯示,手腕伸展肌,特別是橈側腕短伸肌,在進行手腕伸直及向橈側用力時,張力十分大,容易出現肌肉筋骨連接處的部分纖維過度拉伸,形成輕微撕裂。

病因症狀檢查診斷治療手腕伸直的肌腱在抓握東西(如網球拍)時收縮、緊張,過多使用這些肌肉會造成這些肌肉近端的肌腱變性、退化和撕裂,引起症狀即通常說的網球肘。

1.網球肘病因包括(1)擊網球時技術不正確。(2)手臂某些活動過多。

2.網球肘發病的危險因素玩網球或高爾夫;從事需要握拳狀態下重複伸腕的工作;肌肉不平衡;柔韌性下降;年齡增大

網球肘症狀表現

肘關節外側疼痛:疼痛呈持續漸進性發展。疼痛可為酸痛,也可為刺痛,部分患者疼痛可向前臂及腕部或上肢放射。有些患者在提、拉、端重物時疼痛加重,常因疼痛而致患臂乏力,甚至持物落地,休息時疼痛明顯減輕或消失。患者不能擰毛巾、掃地,握物無力等。肘外側有明顯壓痛點,局部可有輕度腫脹。

本病多數發病緩慢,網球肘的症狀初期,只是感到肘關節外側酸困和輕微疼痛,患者自覺肘關節外上方活動痛,疼痛有時可向上或向下放射,感覺酸脹不適,不願活動。手不能用力握物,握鍬、提壺、擰毛巾、打毛衣等運動可使疼痛加重。一般在肱骨外上髁處有局限性壓痛點,有時壓痛可向下放散,有時甚至在伸肌腱上也有輕度壓痛及活動痛。局部無紅腫,肘關節伸屈不受影響,但前臂旋轉活動時可疼痛。嚴重者手指伸直、伸腕或執筷動作時即可引起疼痛。患肢在屈肘、前臂旋後位時伸肌群處於鬆弛狀態,因而疼痛被緩解。有少數患者在陰雨天時自覺疼痛加重。...醫生詢問病史後會檢查肘外側的疼痛,要求作某些手臂活動、按壓肱骨外上髁、肘、腕活動時僵硬。一般不需要拍X線片,但醫生有時要求拍肘關節的X線片以瞭解肘關節骨骼是否正常,伸肌腱近端處有否鈣鹽沉著。...查看詳情網球肘的主要症狀有肘關節外側疼痛和壓痛,疼痛可沿前臂向手放射,前臂肌肉緊張,肘關節不能完全伸直,肘或腕關節僵硬或活動受限。作下列活動時疼痛加重:握手、旋轉門把手、手掌朝下拾東西、網球反手擊球、高爾夫球揮杆、按壓肘關節外側。...查看詳情醫生會根據具體情況,制定個人化的治療方案,治療的目的是減輕或消除症狀、避免復發。90%以上的網球肘可以通過非手術治療取得滿意療效,尤其是網球肘的早期或初發,通過下述非手術治療措施可以消除症狀,接受並堅持功能康復鍛煉可以避免復發。

1.非手術治療(1)休息(2)冰敷(3)服藥(4)護具..

2.手術治療

如果是網球肘的晚期或頑固性網球肘,經過正規保守治療半年至1年後,症狀仍然嚴重、影響生活和工作可以採取手術治療。手術方法有微創的關節鏡手術和創傷亦不大的開放性手術,目的是清楚壞死、不健康的組織,改善或重建局部的血液迴圈,使肌腱和骨癒合。

自我按摩手法

1.點揉穴位曲池合谷

手法:用健側手的拇指指端按壓住患側上肢的曲池穴、合谷穴,以感到酸脹為佳。

作用:曲池穴、合谷穴均是全身強力清熱止痛的要穴,經常點揉,除了可以緩解局部及全身疼痛外,還有強身健體的作用。以順時針方向點揉約1分鐘,順時針方向為補法。

2.點揉手三裡穴,手法同上

作用:手三裡穴是治療網球肘最有效的穴位之一。此外,手三裡穴同足三裡穴類似,也有很好的補養氣血作用,只是功能稍弱一些。

3.點揉肘髎阿是

方法:網球肘患者在肘髎穴通常能找到壓痛點,自療點此處。阿是穴就是前臂按壓出現疼痛的部位,按壓以感到酸痛為佳。

阿是穴可以在全身任何地方出現,是一種臨時腧穴現象。當疾病發生的時候,人體的某一部分就會發生相應的氣血阻滯,造成氣血的局部性、臨時性的聚集,從而出現阿是現象。當這種疾病解除時,氣血的臨時聚集也隨之解除,阿是穴現象即消失。可見阿是穴不是固定的、專一的穴位。阿是穴與「以痛為輸」的含義不盡相同。「以痛為輸」出於《靈樞•經筋》篇:「以痛為輸,燔針劫刺」,主要是針對經筋病的選穴及刺灸方法而言的。病變部位是經筋,主要臨床表現是疼痛。而阿是穴是以「快」、「痛」等多種綜合感覺來確定穴位的。《內經》中多次提到穴位處的不同感覺,如《靈樞•五邪》說:「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問•刺腰痛論》說:「循之累累然乃刺之。」《素問•骨空論》說:「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這些都是阿是現象,歸屬於阿是穴的範圍。阿是穴的內涵遠比「以痛為輸」要豐富,所以不應以「以痛為輸」來代替「阿是穴」。

4.點揉肱骨外上髁

方法:拇指指腹按住患側肱骨外上髁最痛處(網球肘最疼痛的部位一般就是肱骨外上髁處),以酸痛能忍受為佳,然後順時針方向按揉約2~3分鐘。

5.放鬆前臂肌肉:肱橈肌手部屈肌伸肌橈側腕短伸肌外展母長肌掌長肌等旋前旋後肌群。

方法:健側手用拿法或揉法放鬆整個前臂的肌肉。主要針對皮下和骨膜上的肌肉層。

作用:使原本痙攣的肌肉充分放鬆,促進血液迴圈,將炎性物質儘快代謝出來,並使組織松解以釋放被卡壓的神經,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

6.被動運動患肢

方法:患肢完全放鬆,用健側手握住患側腕部,然後帶動患側手做左右旋轉和前後屈伸動作。注意力度要緩和均勻,不宜過強、過快,幅度可大一些。各操做2~3分鐘。

作用:患肢被動運動與主動運動完全不同,被動運動是在完全放鬆情況下進行,因此有利於炎症的痊癒。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高爾夫球肘  高爾夫球肘為旋前屈肌群肌腱起始部過度疲勞而引起的損傷.當打高爾夫球後擺到最高點時,此部肌肉處於外翻的壓力之下,該壓力貫穿下擺的整個過程中直至撞擊到高爾夫球。疼痛由肘的內上髁引起,並隨著腕部屈曲及前臂旋轉而加重.治療包括休息,冰敷,非甾體抗炎藥和夾板固定。激素局部注射及外科治療很少應用。

高爾夫球肘主要是由於前臂屈肌起點肱骨內上髁處反復牽拉累積性損傷所致,與網球肘的發病機理類似,因常見於高爾夫球運動員、學生、礦工,故俗稱高爾夫球肘、學生肘、礦工肘。

高爾夫球肘臨床表現主要為肘關節內側局限性疼痛、壓痛,屈腕無力,肘活動正常。

雖然身為選手患上高爾夫球肘的機率較高,但喜愛高爾夫球的你卻也很有可能不小心身受其害。尤其許多初學者姿勢不正確,用力錯誤,因為手肘不正確彎起,造成手肘內側肌腱發炎所致。因為揮杆姿勢錯誤,而患得」高爾夫球肘」的是比例最高的。因此千萬別忽略。

高爾夫球肘的成因雖然與打高爾夫球運動有關,但事實上,不論參與任何運動或從事任何職業的人,都有機會患上高爾夫球肘。

以下是患上高爾夫球肘的成因:

i.      前臂肌肉力度不足應付其日常所需。

ii.     手肘的軟組織受到重複性的輕微創傷。

iii.    過度使用手腕或前臂的肌肉,以致勞損。

iv.    手腕或手肘的軟組織柔韌性不足,以致扭傷。

v.     缺乏運動,使組織容易勞損及退化。

若你曾有下列的病徵,有可能是患上高爾夫球肘的先兆:

i.      手肘內會有壓痛點。

ii.     手內側可能呈現腫脹、發熱和疼痛。逐漸加劇,甚至影響睡眠。

iii.    當手指、手腕或前臂用力時(例如:手握重物),手肘內側或前臂會感到痛楚。

當你患上高爾夫球肘時,你應該如何處理?

i.      請你一定要去看醫生,切勿自行治療或忽略不管,否則會越益嚴重喔!

ii.     定期回診、按時擦藥。

iii.    自我複健:右手伸直,手掌朝前,用左手把右手朝後扳,壓到手覺得酸為止,再換另一隻手。

iv.    可用熱敷袋説明減緩疼痛。

v.     改掉不良姿勢,並耐心治療,以免惡化。

vi.    高爾夫球肘的康復治療方案。

造成高爾夫球肘的主因,是使用過度。過多的動作或運動,造成手腕伸肌的肌腱負荷過量,結果導致發炎、退化或疼痛,乃至動作範圍受到影響,就是得了高爾夫球肘。據估計,網球選手有一半為此所苦,高爾夫選手、水管工、油漆工、園丁與老提著公事包的會計,都是高爾夫球肘常見族群。

想避免患上高爾夫球肘,可透過下列預防方法:

i.      運動前先做一些熱身運動及伸展運動,以減少扭傷的機會。

ii.     儘量避免長時間及重複地運用前臂或手腕,如儘量安排小休或交替進行不同類型的工作,使前臂或手腕得到適當的休息。

iii.    搬運重物避免過分發力,傷及筋腱。

iv.    充足睡眠和休息,以減低勞損的機會

自我按摩「高爾夫球肘」醫學名又叫「肱骨內上髁炎」本病多發生于青壯年,特別是肘部有損傷或從事運動、體力勞動的運動員、工人、農民等。由於從事高爾夫球運動的人易患此病,故有「高爾夫球肘」之稱。它的症狀主要表現為在屈伸腕關節時,肘關節內側(肱骨內上髁)疼痛,疼痛可放射到前臂掌側,局部酸痛無力,不能提重物,在做擰洗衣服或前臂旋前動作以及屈腕時疼痛加重。

自我按摩有松解粘連、活血止痛的作用,對本病有較好的療效。

自(治)療法

中指指端適當揉按患側肩部肩禺穴

功效:祛風通絡,調和氣血。

揉按肩井

以一手中指指端放在患側肩部肩井穴,適當用力揉按0.5~l分鐘。

功效:通絡止痛,活血開竅。

揉按少海

用一手拇指放在患側肘部少海穴,適當用力揉按0.5~1分鐘。

功效:疏經通絡,調和氣血。

揉按小海穴

用一手拇指,放在患側部小海穴,適當用力揉按0.5~l分鐘。

功效:鎮靜安神,通絡止痛。

拿撥青靈

用一手拇指、食中指,放在患側青靈穴,對合用力,拿撥0.5~l分鐘。

功效: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拿捏前臂內側掌長肌

用一手拇指指腹與其余四指指腹對合用力,從上到下反復拿捏患肢前臂內側0.5~l分鐘。

功效:舒筋解痙,散寒止痛。

掌揉肘痛點

用一手掌掌心放在患側肘痛點,適當用力揉按0.5~l分鐘,以局部發熱為佳。

功效:溫通經脈,祛風止痛。

推刮肘痛點

用一手食指屈曲,放在患側肘痛點,適當用力,用指關節推刮0.5~l分鐘。

功效:松粘解痙,活血止痛。

擦摩前臂內側

用一手掌心,從上到下反復探摩患肢前臂內側0.5~1分鐘,以局部發熱為佳。

功效:溫散經寒,調合氣血。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小腿抽筋  臀中肌在日常生活中,身體的活動如行走、下蹲、彎腰等動作,臀中肌都起著重要的作用,日久容易損傷,出現局部肌肉的攣縮、結疤和粘連,使活動受限。人是不斷運動的,損傷部位不斷受牽拉和刺激,使局部變性組織充血、腫脹,刺激周圍的身、血管而出現症狀。尤其是以髖部為頂點的軀幹側方擺動(如足內翻扭傷時,因重力和慣性的作用,同側髖部往側方扭擺)和以髖部為軸心的腰臀部扭轉(如投擲動作),常導致此肌牽拉傷。臀部肌注時,藥物和機械刺激造成的臀中肌損傷也不容忽視。

由於臀大肌和闊筋膜張肌的強有力代償,臀中肌損傷引起的部分功能障礙可不產生明顯的局部症狀,因此,此病易被人們忽略。然而,損傷是客觀存在的。臀中肌病損所產生的病理衝動,經L45S1脊髓神經節段,反射引起同側膝關節遠心端的疼痛或麻、脹症狀。

l   臨床表現:

多緩慢發病,腰臀部孫痛、不適,勞累後加重。有相當一部分患者,無局部症狀,僅表現為患側小腿的酸脹不適感,甚至發涼、發木。需捶打或按摩方能緩解。伸膝時,小腿常有「抽筋」現象。在小腿部位按摩治療可緩解症狀。

有些患者有不明原因的起步走時出現患側踝部、足跟、底部麻痛或不適感,活動後可減輕。站立過久,行路過長,又可使上述症狀加劇,出現間歇跛行症狀。在局部找不到明顯壓痛點。嚴重病例者,小腿有觸摸痛,但用力按壓反而感到短暫的舒適,影響步行和睡眠。臨床一般診為:小腿不安綜合症、椎管狹窄症、創傷性關節炎等。

有一些病例,僅表現為足、踝部的疼痛和不適,足底麻脹,跟骨、蹠拇、蹠趾關節疼痛等。上述症狀,均在活動開始時較劇,活動展開後,症狀略緩解,勞累後又複加重。臀中肌損傷是臨床常見的病損之一。由於病損局部的症狀常被其反射區產生的症狀掩蓋,故此病易導致漏診或誤診。

臨床上一些不明原因或按常規治療效果欠佳的小腿、足、踝部的疼痛、酸脹和不適,多與此肌的損傷有關。檢查患側臀中肌部位,可查及痛性條索物,壓痛點多在髂骨冀外側臀中肌起始部。按壓時可有同側臀、骶部的脹痛及膝關節以遠心端難以忍受的痠、麻、脹感。壓之可向患肢放散者,但無神經根受刺激征。這種情況,患者多無臀部疼痛及不適感。患肢單腿站立或大腿用力外展時,症狀可加重,梨狀肌牽拉試驗可誘發臀中肌疼痛加重。

腓腸肌(小腿後面淺層的大塊肌肉,俗稱小腿肚子。肌的下端形成堅韌的跟踺連結跟骨)。

腓腸肌以兩個頭分別起自股骨的內、外上髁,比目魚肌在腓腸肌的深面,起于脛、腓骨上端的後面,兩肌在小腿中部結合,向下移行為粗壯的跟腱止于跟骨結節。

腓腸肌痙攣,即「小腿抽筋」。是痛性痙攣中最常見的一種,其特點是腓腸肌突然發作的強直性痛性痙攣,牽掣、痛如扭轉,持續數十秒至數分鐘或更久,其痛楚難以名狀。

l過度疲勞:當長途旅行,登山時,小腿肌肉最容易發生疲勞。

l  睡眠姿勢不好:如長時間仰臥,使被子壓在腳面,或長時間俯臥,使腳面抵在床鋪上,引起肌肉「被動攣縮」。

l   睡眠過多:導致血液迴圈減慢,二氧化碳堆積。

全身脫水失鹽:身體出汗或排尿過多,使血液電解質紊亂,會引起小腿肌肉痙攣。如中老年人進行桑拿浴,導致身體大量失水、失鹽,沒能及時補充含鹽飲料。

缺鈣:中老年人血中鈣含量低於正常值,使肌肉應激性增高。

動脈硬化:當動脈發生硬化時,腿部血液迴圈會受阻不暢,血液供應減少,代謝產物不能被及時帶走,當達到一定濃度時,就會刺激肌肉收縮,引起疼痛抽筋;血流受阻血供減少後,局部組織出現缺血缺氧,生理生化機能發生紊亂也可致疼痛抽筋。

本段對策1、輕者適當活動下肢即可自行緩解,若發生在臥床時,應當下床,扶床站立使血液充盈下肢。疼痛劇烈者可熱敷並按摩腓腸肌,也可用松節油揉擦局部。

輕者適當活動下肢即可自行緩解,若發生在臥床時,應當下床,扶床站立使血液充盈下肢。疼痛劇烈者可熱敷並按摩腓腸肌,也可用松節油揉擦局部。

I.迅速地掐壓合谷穴(即手臂虎口)和人中穴(即上嘴唇正中近上方處)。掐壓20-30秒鐘之後,疼痛即會緩解。

II.針刺承山穴、委中穴等。反復發作者可適當

加服鎮靜藥物。

自我按摩可以起到溫經通絡、疏通氣血、解

痙止痛等作用。自我按摩對於緩解腓腸肌痙攣所致小腿肌肉僵硬、劇痛等症狀效果頗佳,有時甚至可以手到病除。如果是在睡覺中突然出現腓腸肌痙攣,首先可以背屈患腳,給腓腸肌以被動牽拉的力,解除腓腸肌的痙攣,然後再進行腓腸肌的自我按摩,方法如下:

1)按揉小腿肌肉:取坐位,一手或雙手用按法或揉法自膕窩至跟腱,用力按揉數分鐘,至小腿肌肉放鬆為止。

2)揉膕窩:取坐位,用雙手食指和中指點揉膕窩,約2分鐘。

3)點承山(承山穴是小腿伸直時肌肉出現人字形凹陷處):取坐位,用拇指點揉承山穴,以有酸脹感為宜,約2分鐘。

4)彈撥跟腱:取坐位,用拇指用力彈撥跟腱數10次。

5)揉搓小腿:取坐位,用雙手相對用力揉搓小腿肌肉,約2分鐘。

6)拍打小腿:取坐位,雙手五指自然併攏,掌指關節微屈,虛掌平穩而有節奏地平拍小腿,約2分鐘。

7)塗藥:取尼奧抽筋消塗在小腿抽筋處,抽筋症狀即刻消失不疼了,以後不再抽筋。

平時的自我調養1、要注意下肢保暖--尤其是在睡眠時,睡前熱水燙腳,平時加強體育鍛煉和運動,每日對小腿肌肉進行按摩,促進局部血液迴腓骨長肌腱轉移術

自療法~自我按摩

1.取坐位,腰微挺直,雙腳平放與肩同寬,左手掌心與右手背重疊,輕輕放在小腹部,雙目平視微閉,呼吸調勻,全身放鬆,靜坐1~2分鐘。

2拿捏小腿後側~患肢平放在健肢膝上,用對側手拇指與其余四指用力對合,從上到下反復拿捏患肢小腿後側肌肉。可柔筋緩急、消腫止痛。

3.按揉委中穴陽陵泉穴足三裡穴條口穴承山穴

4.合按昆侖穴太溪穴

委中穴:位於膝關節月國窩橫紋(即屈膝時月國窩中的橫紋)正中處。

陽陵泉穴:位於腓骨上端膨大部——腓骨小頭前下方凹陷處。

足三裡穴:位於外膝眼下3寸,脛骨外側約1寸筋間處。

條口穴:位於外膝眼下8寸,距小腿正面的長骨

脛骨前脊約1橫指處。

承山穴:位於小腿後側正中,分肉之間凹陷處,委中穴與昆侖穴連線的中點。

昆侖穴:位於外踝尖與跟腱間的凹陷處。

太溪穴:位於內踝尖與跟腱間的凹陷處,與昆侖穴相對。

自我按摩可在發作時做。運動員和重體力勞動者堅持每日或隔日做一次,可起到預防作用。平時要避免下肢過度疲勞。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闊筋膜張肌炎     

闊筋膜位於大腿上部的前外側,是全身最厚的筋膜。闊筋膜的外側部分,因有闊筋膜張肌的腱纖維編入(相當在股外側中上1/3部位)而且特別增厚呈扁帶狀,稱骼脛束,向下止于脛骨外上髁。

本病的發生是由於闊筋膜緊張,當髓關節屈曲、內收或內旋活動時,髂脛束的後緣或臀大肌肌腱的前緣因反復磨擦而增厚。在增厚組織的反復刺激下,可發生粗隆部滑囊炎。同時也可因闊筋膜的緊張,致骨盆向前旋轉,腰椎生理前突增加,腰骶角加大。

臨床表現:

1.關節外彈響、不適 每當髓關節在做屈伸、內收、或內旋運動時,由於髂脛束的後緣或臀大肌肌腱前緣的增厚組織滑過大粗隆的突起部而發生彈響。同時可觸及到(瘦弱的人甚至可從體表見到)一條粗而緊的纖維在大粗隆上前後滑動。一般是沒有痛感,但患者始終自覺髓部不舒適。若伴有繼發性滑囊炎時,可有局部疼痛。

2.慢性下腰部疼痛 由於腰骶角的加大,腰部負重力線由前部的椎體向後移至關節突,容易造成腰骶後關節的慢性損傷。

3.髂脛來攣縮試驗 陽性。

:診斷和鑒別:

患側髓部彈響不適,同時伴有一條緊張的纖維帶可觸及;髂脛束攣縮試驗陽性;經局部X線攝片排除骨關節病變後,即可診斷為本病。在臨床上應與關節內彈響作鑒別:關節內彈響主要來自股骨頭與髖臼上方摩擦而發生彈響。對於此病可通過髓關節X線攝片以資鑒別。

治療:

1.原則 舒筋解痙,滑利關節。

2.常用穴位及部位 居髎環跳風市陽陵泉委中等穴,及下腰部(腰方肌)、臀部(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股外側部(股四頭肌闊筋膜張肌)。

3.常用手法 掌根按揉法、彈撥法、拿法、擦法,及熱敷。

4.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臥位,醫生立于患側,先對腰骶段兩側骶棘肌施以掌根按揉法,以患側為重點,並逐漸向患側臀部過渡。從腰骶至臀部上下往返手法約3~5分鐘,按揉委中穴1分鐘。

患者取側臥位,患側在上,從臀部起,經闊筋膜的外側部、髂脛束而下用掌根按揉法至膝關節外側,上下往返約5~8分鐘,並配合髖關節(骨盆

)屈伸的被動運動。再沿髂脛束作自上而下往返彈撥法。按壓居髎環跳風市陽陵泉諸穴。

患者取仰臥位,從髂前上棘闊筋膜張肌起始部向下,經股前近端,股外側至膝關節外側用掌根按揉法,上下往返5~8分鐘,並配合髖關節內、外旋轉的被動運動。再彈撥髂前上棘闊筋膜張肌和大粗隆處緊張的筋膜。

最後在病患處施擦法,以熱為度。並可在大粗隆處加以熱敷。

自我保健注意事項:

1.對出現有下腰痛的患者,可增強腹肌鍛煉以減少腰骶角度。

2.患者仰臥時胭窩部可墊枕頭,使膝關節微屈,骼腔束放鬆,減小腰骰角度,使腰肌能得到充分休息。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糖尿病  

中醫將糖尿病稱為「消渴症」。我國最早的醫書《黃帝內經素問》及《靈樞》中就記載了「消渴症」這一病名。漢代名醫張仲景《金匱要略》之消渴篇對「三多」症狀亦有記載。消渴症的成病機理主要是素體陰虛,五臟柔弱,複因飲食不節,過食肥甘,情志失調,勞欲過度,而導致腎陰虧虛,肺胃燥熱;病機重點為陰虛燥熱,而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病延日久,陰損及陽,陰陽俱虛;陰虛燥熱,耗津灼液使血液粘滯,血行澀滯而成瘀;陰損及陽,陽虛寒凝,亦可導致瘀血內陽。

糖尿病3

糖尿病是一組以慢性血糖水準增高為特徵的代謝性疾病群,除碳水化合物外,還存在蛋白質、脂肪代謝的異常。其基本病理生理為絕對或相對胰島素分泌不足所引起的代謝紊亂,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減低及胰島素釋放試驗異常為特徵。臨床上早期可無症狀,至症狀期才出現多食、多尿、煩渴、善饑、消瘦、疲乏無力等症候群,久病者可引起多系統損害,導致眼、腎、神經、心臟、血管等組織慢性進行性病變,引起功能缺陷及衰竭。

自療法

自我按摩手法,可以對糖尿病起到輔助治療和預防併發症的作用。

糖尿病迄今尚無根治的方法,但它是可以控制的,其併發症也是可以預防的。通過試驗觀察,透過按摩可以增加胰島素的分泌,加速糖的利用,使糖的吸收降低:同時可以改善微迴圈,預防併發症的發生。下面介紹一套自我按摩手法,可以對糖尿病起到輔助治療和預防併發症的作用。

糖尿病自我按摩操作

1推擦胸骨下至中極穴任脈:用手掌掌面緊貼腹部,兩手交替地自胸骨下至中極穴稍用力推擦3分鐘左右。中極穴位於肚臍下方一橫掌處。

2橫推腹:用手掌的掌根自腹部一側用力推擦至對側,然後改用五指指腹勾擦回原處,按摩3分鐘左右。

3振腹部:雙手自然疊放,掌根對準肚臍,輕輕下壓有規律地振動腹部5分鐘左右。

4點揉腹部穴位:用拇指點揉中脘穴氣海穴天樞穴各1分鐘左右。中脘穴的位置在肚臍上方一橫掌處:氣海穴在肚臍正下方兩橫指處;天樞穴的位置在肚臍兩旁兩橫指處。

5擦揉腳踝內側:用大拇指在內踝和跟腱處進行擦揉,每側4分鐘左右。

6擦腎俞:用雙手掌自上而下,擦雙側包括腎俞在內的腰肌2分鐘左右。腎俞的位置在兩側腰眼附近。

糖隸病併發症——周圍神經病變的自我按摩方法

1放鬆腿部肌肉:用拿法或者揉法放鬆腿部肌肉,自上到下,約5分鐘。

2點揉腿部穴位:用手指按揉每側足三裡血海穴梁丘穴承山穴各1分鐘左右。

足三裡的位置在外膝眼下四橫指處;血海穴的位置在大腿繃緊外側肌肉最高點;梁丘穴的位置在大腿繃緊內側肌肉最高點;承山穴的位置在小腿繃緊外側肌肉最高點下面凹陷處。

糖尿病併發症——眼睛病症的自我按摩方法

1分推前額:用雙手手掌分推前額2分鐘左右。

2刮上下眼眶:雙手食指彎曲,自眼眶內側向外側刮動上下眼眶各1分鐘左右。

3按揉睛明穴:用拇指指腹按摩四白穴睛明穴攢竹穴印堂穴太陽穴各1分鐘左右。

睛明穴的位置在眼角內側半橫指處;四白穴的位置在眼眶底下一橫指處;攢竹穴的位置在眉毛的內端;印堂穴的位置在兩個眉毛的中間;太陽穴的位置在眼角外側一橫指凹陷處。

4拿合谷:用拇指按摩合谷穴1分鐘左右。合谷穴的位置在五指併攏,拇指與食指之間肌肉最高點。

糖尿病併發症——高血壓的自我按摩方法

1抹橋弓:用拇指指腹自上而下輕輕推抹橋弓穴,每側1分鐘左右。橋弓穴的位置:頭歪向一側,頸部突出的一條線。

2擦揉頸部肌肉:分別用兩手的2~5指的指腹自上而下按揉同側頸部的肌肉,每側1分鐘左右。

3揉耳:耳尖至耳垂,用拇指和食指擦揉,每側 1分鐘左右。

4肩繞環:將兩肩聳起,順時針環轉肩關節2分鐘左右。

5揉太沖:用手指按揉太沖穴,每側1分鐘左右。太沖穴的位置在腳背第一和第二個腳趾之間。

糖尿病的日常保建

糖尿病的自我按摩若能做到持之以恆,會取得不錯的效果。除醫生治療和自我按摩外,患者平時還要做到以下幾點,會對控制病情,預防併發症十分有益。

飲食節制:主要應控制米,面及其了澱粉類食品,忌食糖和甜點。主食不足有饑餓感時,每餐可適當吃些豆製品、乳、肉類及蔬菜,以滿足機體需要。

精神愉快:保持情緒歡愉,對血糖穩定很重要。情緒緊張、壓抑或激動等,均可影響腦垂體、腎上腺及胰島功能,使神經體液調節功能失常,從而導致血糖升高。

此外,運動還可減肥。減肥後許多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性增強。改善糖代謝。運動責在堅持,常以散步,騎率、慢跑、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方式為好。

個人衛生:糖尿病患者還應注意口腔衛生,經常洗澡。如有口腔發炎、皮膚破潰,癤腫及瘡瘍等應及早治療。足部出現皮膚感覺障礙、麻木、微血管病變時,鞋襪要穿得寬鬆一些,以免影響血液迴圈,導致腳趾潰爛、壞疽等。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肌筋膜張炎3  

肌筋膜炎又稱纖維織炎,是指有些腰痛病人好轉在骶棘肌的表面或在髂脊肌附著處有一些小結節,伴有疼痛及壓痛,有時也可以在臀部發現。

1904年Gower正式應用這個名詞,他認為此病是組織的一種非特異性當然炎症,但並未能在病理學上得到證實。臨床上所捫及的結節,實質上是一個局限性的脂肪結節,故又稱脂肪疝。這種醫托結節可能移植刺激周圍神經末梢而產生局部肌痙攣和疼痛。也有人認為疼痛的掛到原因還是一個下腰椎椎間盤變性所致。

疾病病因概念

筋膜炎是指肌肉和筋膜的無菌性炎症反應,當機體受到風寒侵襲、疲勞過程、外傷或睡眠位置不當等外界不良因素刺激時,可以誘發肌肉筋膜炎的的急性發作,肩頸腰部的肌肉、韌帶、關節囊的急性或能力慢性的損傷、勞損等是本病的基本病因。由於在急性期沒有得到徹底的治療而轉入慢性;或者由於看病病人受到反復的勞損、風寒等不良刺激,可以反復出現持續或者間斷的慢性肌肉疼痛、酸軟無力等症狀。

肌筋膜張炎

機理

肌筋膜炎是由於筋血不活動、毛細血管堵塞及微迴圈不暢所致。

臨床表現

肌筋膜炎臨床多表現為發病部位疼痛,多為酸痛不適,肌肉僵硬板滯,或有重壓感,有時可及皮下可觸及變性的肌筋膜及纖維小結。晨起或天氣變化及受涼後周日症狀加重,活動後則疼痛減輕,常反復發作。急性發作時,局部肌肉緊張、痙攣,活動受限等,醫療上常用治療方為腰痛複正貼。

疾病危害肌筋膜炎如果不及時治療,會加重腰間盤突出、腰椎管狹窄、腰椎滑脫等疾病,增添更多痛苦,增加治療難度。可使用烏金 .膏。此外,患者經常因為腰痛而難以集中精力學習、工作,不少人甚至因此引發焦慮、抑鬱等心理問題。而且隨著時間的延長,病情的進展,筋膜炎會導致整條脊柱的問題。

肌筋膜張炎5

疾病治療

一半以上的病人經休息症狀即可得到緩解,熱敷、按摩可消散結節,對疼痛結節的封閉也相當有效,但腰肌的鍛煉可能還是最重要的。少數症狀頑固,久治不愈的病人需手術治療。手術時可發現在局部的筋膜上有裂隙,有脂肪從裂隙中疝出,這就是臨床上所捫及的結節。脂肪與周圍組織包括筋膜及鄰近的皮神經分支相粘連,這可能熱是疼痛的報告。手術應切除結節,修補筋膜,分離粘連及切除皮神經。妙手常良好,但由於常為多發性病變,手術只能解決一處的症狀。

中醫手療法

腰肌筋膜炎常用以下幾種手法治療:

(1)袞法:在患者腰部沿骶棘肌纖維走行方向施以扌袞法,手法宜輕柔緩和,連續滾動8分鐘,再于患部施以分筋法,如有明顯的條索狀改變時,手法要略重,以手拇指沿肌纖維方向進行彈撥約2分鐘。

(2)掌揉法:醫者以大小魚際著力,在腰痛部位的軟組織上作環形揉動,自上而下,稍加一定的壓力,反復揉動7~8分鐘,再在腰背部做散法2分鐘,使局部血運改善,達到溫通經絡,活血化瘀、消炎止痛的效果。

(3)膊運法:醫者以前臂的尺側面接觸病人的皮膚,作環形或半環形揉動,此法接觸面積較大,每次可治療5~7分鐘,然後再于局部施以順筋法,自上而下捋順肌肉,約5分鐘。

(4)按壓法:採用雙掌按壓,雙手相疊,用掌根魚際或全掌著力按壓,按壓時動作要持續緩和,按壓到一定深度時,可作旋轉性按壓,每次10分鐘左右。

或分為立牆法和臥床法二種:

(1) 立牆法:患者面牆而立,腹胸和腳尖貼牆,二臂高舉,二足分開與肩等寬,口張開隨推拿相呼吸.醫者雙手置患者脊柱二旁或單手置其脊骨上,自骶部開始由後下方 推向前方,連續2-3遍.再囑患者蹲下,醫者一手按C7處,一手按骶骨,使其脊背彎曲.按2-3次後,再以空掌叩打腰背部.

(2) 臥床法:患者臥床上,二臂前伸,口張開隨推拿相應呼吸,醫者用雙手自骶部至頸部由後上方向前下方按脊柱2-3遍.然後患者仰臥,醫者用雙手扶其雙膝,使二腿儘量屈曲2-3次.再讓其腿伸直座起,醫者一手按上背部,使脊背儘量前屈,一手掌叩打震擊腰背.在運用如上手法時可捫及呈條索狀及肥厚的肌肉或筋膜部位 使用滾法和分彈筋法後同時進行消毒後針刺拔罐放血。

中藥治療

中藥向來以藥效持久根除病症無副作用而出名。外用烏 金 膏藥治療,推薦使用筋膜膏,使用前先將患處皮膚清洗乾淨,以生薑擦拭皮膚後,取膏藥敷貼于患處,直達肌肉、筋膜的病變組織,修復組織,促進血液流暢,從而達到治癒效果。

編輯本段疾病預防1、防止潮濕,寒冷受涼。不要隨意睡在潮濕的地方。根據氣候的變化,隨時增添衣服,出汗及雨淋之後,要及時更換濕衣或擦乾身體。天冷時可用電熱毯或睡熱炕頭。

2、急性腰扭傷應積極治療,安心休息,防止轉成慢性。

3、體育運動或劇烈活動時,要做好準備活動。

4、糾正不良的工作姿勢,如彎腰過久,或伏案過低等等。

5、防止過勞,人就像一台機器一樣,過度的運轉或超負荷的使用,必然會導致某些部件或整個機器的損害。腰部作為人體運動的中心,過度勞累,必然造成損傷而出現腰痛,因此,在各項工作或勞動中注意有勞有逸。

6、使用硬板軟墊床,睡眠是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之一。床的合適與否直接影響人的健康,過軟的床墊不能保持脊柱的正常生理曲度,所以最好在木板上加1個10釐米厚的軟墊。

7、注意減肥,控制體重,身體過於肥胖,必然給腰部帶來額外負擔,特別是中年人和婦女產後,都是易於發胖的時期,節制飲食,加強鍛煉是必要的。

8、節制房事,「腰為腎之府」,房事過頻必然有損于腎,腎虧則腰痛。

9、勞動,勞動姿勢不正確,容易造成腰肌筋膜炎。背重物時,胸腰稍向前彎,髖膝稍屈5,邁步要穩,步子不要大。

平時要注意保持良好的姿勢,不要久站久坐長時間保持一個固定的姿勢,維持一個固定的姿勢一旦超過了20分鐘肌肉就開始緊繃,無論是什麼姿勢維持太久都不好,而錯誤的姿勢是會加重腰酸背痛的。不要過度勞累進行劇烈運動,腰肌筋膜炎康復後過度勞累還是會復發的,即便是正常人過度勞累也不行的。在日常生活中,不良的姿勢,例如:不正確的坐、立、行及睡眠姿勢,長時間伏案閱讀,書寫和看電視、上網,在辦公室長時間坐著的工作方式,不正確的搬運物品,長時間駕車,家居生活中工作臺面的高度過低,瑣碎的家務事以及運動損傷等等都會引起腰背部疼痛或加重腰背部疼痛的臨床症狀,要注意這些,不要睡過軟的床鋪。

腰部肌肉包括骶棘肌髂腰肌腰方肌及腰背筋膜。主要維持直立姿勢和負重。當長期保持某種不平衡體位,如長期彎腰工作,總用一側肩扛重物時,引起腰部肌肉和腰背筋膜等軟組織出現慢性累積性勞損,出現腰背酸痛,酸痛具有時間長、反復發作、時輕時重特點,與勞累有明顯關係,並與天氣變化關係密切,每遇風雪、下雨、潮濕天氣,症狀加重。本病很少累及腿痛,腰部活動不受限制。

自我按摩穴位和手足反射區:

腎俞: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大腸俞: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

八髎:骶骨孔中,共8個。

秩邊:骶管裂孔旁開3寸。

骶尾骨反射區:雙足弓內側從蹠骨下方到楔骨止。

腰椎反射區:雙足弓內側第一楔骨至舟骨之下方。

腰反射區:雙足背第二蹠骨與第2楔骨關節的兩側凹陷中。

自我按摩方法:

1.坐位,雙手半握拳,放在身後,以食指掌指關節突起處從脊柱兩側自上而下按揉5~10遍。

2.雙手拇指放于腰部,點按腎俞、大腸俞八髎秩邊,每穴100次。如感疲勞,可仰臥床上,雙手握拳,以食指關節突頂住以上各穴,臀部微抬起,靠自身體重按壓,每穴1~2分鐘。

3.雙手半握拳,以雙手拳眼處交替叩擊腰兩側100次。

4.雙手掌以掌根部貼腰兩側,自上而下摩擦50次,使腰部發熱。

5.拇指搓揉腰反射區、腰椎反射區、腎反射區。

每日按摩2~3次。自我按摩治療腰肌勞損療效好,簡單方便,但治療期間注意腰部保暖,睡硬板床,不宜睡很軟的彈簧床墊。最好每天睡前做3~5分鐘腰肌鍛煉。方法是:仰臥,以肩、雙肘、雙足為支撐點,上挺腹部,腰背部懸空,反復數次。 正固本,抵抗外邪入侵,防止風濕復發。

大肌征用於輔助闌尾炎的診斷。當發生下腹痛而腹部觸診無明顯壓痛時,囑患者左側臥位,兩腿伸直,並使右下肢被動向後過伸,如發生右下腹痛,稱為腰大肌征陽性,提示炎症闌尾可能位於盲腸後位。原理是:當下肢過伸時,可使腰大肌擠壓到發炎的闌尾。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肋間神經痛  

肋間神經痛的症狀的產生,有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臨床上通常見到的是繼發性肋間神經痛,而原發性肋間神經痛較少見。繼發性肋間神經痛是由鄰近器官和組織的病變引起,如胸腔器官的病變(胸膜炎、慢性肺部炎症、主動脈瘤等),脊柱和肋骨的損傷,老年性脊椎骨性關節炎,胸椎段脊柱的畸形,胸椎段脊髓腫瘤,特別是髓外瘤,常壓迫神經根而有肋間神經痛的症狀。還有一種帶狀皰疹病毒引起的肋間神經炎,也可出現肋間神經痛。

臨床表現肋間神經痛主要為一個或幾個肋間的經常性疼痛,時有發作性加劇,有時被呼吸動作所激發,咳嗽、噴嚏時疼痛加重。疼痛劇烈時可放射至同側的肩部或背部,有時呈帶狀分佈。檢查時可發現相應皮膚區的感覺過敏和相應肋骨邊緣壓痛,于肋間神經穿出椎間孔後在背部、胸側壁、前胸穿出處尤為顯著。有些病人可發現各種原發病變的相應症狀和體征。另外,帶狀皰疹病毒性神經炎引起的肋間神經痛是指皰疹病毒侵犯皮膚及背根神經節,在其神經支配區的皮膚上產生成群的水皰和丘疹,而以水皰為多見,按肋間神經分佈排列呈帶狀,同時伴有一個或幾個鄰近肋間神經分佈區的神經痛。發病時有低熱、疲倦、食欲不振等前驅症狀,繼而局部出現感覺過敏、燒灼感或程度不等的胸腹壁深部疼痛。

診斷1.原發性肋間神經痛少見,儘量查明與本病有關的疾病。

2.疼痛範圍局限于病變肋間神經分佈區,多見於一側5~9肋間。患部呈弧型劇痛,並有固定痛點,呈陣發性加劇。

3.沿著肋間神經分佈區域及其相當皮膚部位有壓痛點,最恒常的壓痛點在脊椎旁、腋線及胸骨旁。

應用手法

患者仰位以拇指輕推胸部兩旁肋間肌,並以四指指腹切入腋下按摩胸鎖乳突肌胸小肌,並循穴點壓膻中鳩尾期門穴等

換取側臥位,姆指指腹推揉上倍部斜方肌前鋸肌背闊肌豎脊肌背闊肌,配合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胸椎棘突下旁開3寸→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譩譆、膈關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坐骨神經痛4    

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通路及其分佈區的疼痛綜合征。即疼痛位於臀部、大腿後側、小腿後外側和足外側。按病因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坐骨神經痛,前者即坐骨神經炎,臨床上少見,往往與體內感染源有關;繼發性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病因是腰椎間盤脫出,還有椎管狹窄,腫瘤,結核,妊娠子宮壓迫,蛛網膜炎等。因此,在診斷坐骨神經痛時,應進一步尋找病因。本病是常見病,好發于青壯年男性,體力勞動者發病率高,多單側。起病通常急驟,但也有緩慢的。該病的治療方法和預後取決於致病的病因及醫治是否及時,如椎管內髓外良性腫瘤,能及時就診,及早手術治療,常可治癒。

坐骨神經痛3  

 

臨床表現

1.疼痛在腰部、臀部並向股後、小腿後外側、足外側放射。

2.疼痛呈持續性鈍痛並有發作性加劇向下竄行,發作性疼痛可為燒灼和刀刺樣,常在夜間更劇。

3.彎腰或活動下肢、咳嗽、排便時疼痛加重,休息可減輕。

4.坐骨神經徑路上有壓痛。

5.有神經根牽拉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

6.踝反射減低或消失,可有神經根型的感覺障礙,拇趾背屈力差等。

中醫治療對於此症應做到及時治療,可以外用中醫育善,膏藥可以起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絡,消炎止痛作用,能達到標本兼治的目的.在治療期間應注意休息,避免劇烈的運動。

坐骨神經痛1.根據上述疼痛的部位、性質和加重因素。

2.坐骨神經徑路上有壓痛、神經根牽拉征及神經受損體征。3.引起坐骨神經痛的疾病之相應症狀、體征及輔助檢查所見。

坐骨神經痛2  

 

自療法

1.以經絡為主,以經絡辨證為輔腰及下肢後部疼痛,取如腎俞秩邊承扶委中承山昆侖。下肢外側痛取少陽膽經穴,如環跳風市楊陵泉絕骨

2.以解剖為輔,腰部腰方肌豎脊肌,臀部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腿部股四頭肌/闊筋膜張肌

相關資訊

任脈(奇經)

督脈(奇經)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絡

手少陰心經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梨狀肌病變  

梨狀肌病變多由於大腿內旋,下蹲突然站立,或腰部前屈伸直時,一旦發生旋轉,使梨狀肌受到過度牽拉而致損傷。亦可左髖部扭閃時。髖關節急劇外旋,梨狀肌猛烈收縮,亦可引起該肌損傷。部分病例僅有過勞或夜間受涼,而產生臀疼痛。小腿外側及後側麻木。抽痛,或腓總神經麻痹等症狀和體症,此種情況可能與坐骨神經和梨狀肌損傷變異有關。

臨床表現疼痛是本病的主要表現,以臀部為主,並可向下肢放射,嚴重時不能行走或行走一段距離後疼痛劇烈,需休息片刻後才能繼續行走。患者可感覺疼痛位置較深,放散時主要向同側下肢的後面或後外側,有的還會伴有小腿外側麻木、會陰部不適等。疼痛嚴重的可訴說臀部呈現「刀割樣」或「灼燒樣」的疼痛,雙腿屈曲困難,雙膝跪臥,夜間睡眠困難。大小便、咳嗽、打噴嚏等因為能增加腹壓而使患側肢體的竄痛感加重。

檢查1.直腿抬高試驗直腿抬高在60°以前出現疼痛為試驗陽性。

2.梨狀肌緊張試驗是檢查梨狀肌損傷的一種方法,具體步驟如下:患者仰臥位於檢查床上,將患肢伸直,做內收內旋動作,如坐骨神經有放射性疼痛,再迅速將患肢外展外旋,疼痛隨即緩解,即為梨狀肌緊張試驗陽性,是梨狀肌綜合征的常用檢查方法。

診斷梨狀肌綜合症主要的臨床表現:臀部疼痛且向同側下肢的後面或後外側放射;大小便、咳嗽、噴嚏可增加疼痛。除此之外,梨狀肌綜合症的診斷還需要一些檢查的支援:患側臀部壓痛明顯,尤以梨狀肌部位為甚,可伴萎縮,觸診可觸及彌漫性鈍厚,成條索狀或梨狀肌束,局部變硬等。直腿抬高在60°以前出現疼痛為試驗陽性,因為梨狀肌被拉長至緊張狀態,使損傷的梨狀肌對坐骨神經的壓迫刺激更加嚴重,所以疼痛明顯,但超過60°以後,梨狀肌不再被繼續拉長,疼痛反而減輕。另外,除了直腿抬高試驗外,還要做梨狀肌緊張試驗。通常梨狀肌綜合症時梨狀肌緊張試驗也為陽性。

鑒別診斷梨狀肌綜合症的主要表現為坐骨神經壓迫症狀。在臨床中造成坐骨神經壓迫症狀的疾病有多種,因此確診梨狀肌綜合症時需要除外其他疾病造成的坐骨神經疼痛。主要有坐骨神經炎和根性坐骨神經痛。坐骨神經炎起病較急,疼痛沿坐骨神經的通路由臀部經大腿後部、窩向小腿外側放散至遠端,其疼痛為持續性鈍痛,並可發作性加劇或呈燒灼樣刺痛,站立時疼痛減輕。根性坐骨神經痛多由於椎間盤突出症、脊柱骨關節炎、脊柱骨腫瘤及黃韌帶增厚等椎管內及脊柱的病變造成。發病較緩慢,有慢性腰背疼痛病史,坐位時較行走疼痛明顯,臥位疼痛緩解或消失,症狀可反復發作,小腿外側、足背的皮膚感覺減退或消失,足及趾背屈時屈肌力減弱,踝反射減弱或消失,這類病變可做X光片檢查以協助診斷。此外,梨狀肌綜合症還應該和其他造成幹性坐骨神經痛的疾病相鑒別,如臀部膿腫、坐骨神經鞘膜瘤等病。

非手術療法

治療梨狀肌綜合症:包括手法、局部封閉、肌注、理療、中草藥、針灸等。手法是治療梨狀肌綜合症的主要方法,可以明顯改善症狀,緩解病人的痛苦。採用手法治療時,首先要選准部位。患者可取俯臥位,雙下肢後伸,使腰臀部肌肉放鬆,術者自髂後上棘到股骨大粗隆做一連線,連線中點直下2cm處即為坐骨神經出梨狀肌下孔之部位,其兩側即為梨狀肌。局部封閉對緩解疼痛有一定作用。

自(治)療法

1、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用患側拇指的指尖按壓環跳承扶阿是等穴,每穴按壓10—20秒鐘,以局部感到酸脹為度。

2、患者體位如前,用患側拇指的指腹對梨狀肌處進行彈撥6-10次,以局部感到酸痛為度。

3、患者體位如前,用患側拇指的指腹在環跳穴處進行由輕而重,再由重而輕地按揉l—3分鐘,以局部感到酸脹、發熱、舒適為度。

4、患者體位如前,用患側手掌的掌根在患處進行按揉2、3分鐘,以局部感到發熱、舒適為度。

5、如本病經儘快的正確手法治療,其療效甚佳,有時幾次甚至1次即可治癒。

6、病人在日常工作勞動中,應避免再次受傷。

Ps.阿是穴可以在全身任何地方出現,是一種臨時腧穴現象。當疾病發生的時候,人體的某一部分就會發生相應的氣血阻滯,造成氣血的局部性、臨時性的聚集,從而出現阿是現象。當這種疾病解除時,氣血的臨時聚集也隨之解除,阿是穴現象即消失。可見阿是穴不是固定的、專一的穴位。阿是穴與「以痛為輸」的含義不盡相同。「以痛為輸」出於《靈樞•經筋》篇:「以痛為輸,燔針劫刺」,主要是針對經筋病的選穴及刺灸方法而言的。病變部位是經筋,主要臨床表現是疼痛。而阿是穴是以「快」、「痛」等多種綜合感覺來確定穴位的。《內經》中多次提到穴位處的不同感覺,如《靈樞•五邪》說:「邪在肺......取之膺中外腧,背三節五藏之旁,以手疾按之,快然,乃刺之。」《素問•刺腰痛論》說:「循之累累然乃刺之。」《素問•骨空論》說:「切之堅痛,如筋者灸之。」這些都是阿是現象,歸屬於阿是穴的範圍。阿是穴的內涵遠比「以痛為輸」要豐富,所以不應以「以痛為輸」來代替「阿是穴」。

相關資訊

任脈(奇經)

督脈(奇經)

手太陰肺經

手厥陰心包絡

手少陰心經

手陽明大腸經

手少陽三焦經

手太陽小腸經

足陽明胃經

足少陽膽經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陰脾經

足厥陰肝經

足少陰腎經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坐骨神經痛2  

踝關節損傷是臨床病症較常見的,尤其外側副韌帶損傷。多由間接外力所致。如行走時踏入凹處使踝關節突然內翻、內收,即可損傷外側副韌帶,嚴重者,可合併踝關節骨折。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日後會反復扭傷,以致影響關節功能。

臨床表現

1.足部突然內翻或外翻扭傷史。

2.局部疼痛、腫脹、瘀血、壓痛,使足向健側翻轉者,患側痛加劇。

斷鑒別診斷依據1.有明顯的扭傷史。2.局部疼痛、腫脹、壓痛、活動受限。3.X線攝片,可見有踝關節半脫位表現,或伴有骨折。

疾病治療治療原則1.不全斷裂行局部制動,對症治療。2.完全斷裂,或合併有撕脫骨折,踝關節半脫位者,早期手術治療。用藥原則1.患者痛明顯時可服止痛片,肌注杜冷丁。2.手術病人用抗生素防感染,三天傷口無感染可停藥。3.拆石膏後,可用舒筋湯外浸。或理療、助功能恢復。

運動時場地不平,負重行走或下樓梯、走斜坡突然失腳而使外踝韌帶損傷,韌帶損傷後局部滲出物刺激末梢神經而引起疼痛和活動障礙,稱為踝關節損傷。中醫認為踝關節損傷後,由於血離經脈,故而引起腫脹疼痛。  

多數病人有明確的急性扭傷史,踝部疼痛、腫脹,局部皮膚發青或青紫,關節運動障礙,步行困難。如局部有尖銳疼痛,伴踝關節畸形或異常活動時,應考慮骨折,儘快到醫院就診。  

踝關節扭傷是常見病,運用推拿療法可以簡便、快捷地緩解疼痛和恢復行走功能,為自己或家人、朋友解除痛苦。  

具體方法:患者仰臥位或坐位,醫者在踝部施行按揉,先從患部到周圍,接者自外踝,經小腿外側至陽陵泉,並按揉脛骨前肌腓骨短肌/腓骨長肌前(後)距腓韌帶,點壓丘墟絕骨(懸鍾)陽陵泉穴。然後用拇指推患部,也是從局部向周圍推,以活血散瘀。  

經上述手法治療後,局部會有發熱的感覺且疼痛減輕,接著可以進行關鍵手法:拔伸踝關節並作小幅度內外旋。  

拔伸,即牽拉或牽引,在本病中的操作是:一手握住腳掌,固定踝關節的一端,另一隻手適度按住患部,慢慢進行牽引並同時做小幅度旋轉,動作要緩和,忌用爆發力。之後再按丘墟陽陵泉穴以酸脹為度,然後施以擦法自足背經踝部至小腿部,患部配合濕熱敷。

操作護理注意事項:

1、對於局部出現大塊青紫斑者,不宜立刻施用手法和熱敷,應先行冷敷,在24小時後才能進行手法處理;  

2、手法宜輕柔;  

3、患部適當固定,防止足部保持背曲內翻姿勢;

4、局部保暖;  

5、休息時踝部放置要高於臀位,利於腫脹消退。

 

絕骨(懸鍾)

定位:在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3寸,腓骨前緣稍前方。

主治:頸項強痛,偏頭痛,咽喉腫痛。胸脅脹痛。痔疾,便秘。下肢痿痹,腳氣。

【取穴方法】小腿外側部,外踝尖上三寸,腓骨前緣凹陷處。或定于腓骨後緣與腓骨長、短肌之間凹陷處。《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三寸動者脈中,足三陽絡,按之陽明脈絕乃取之。」《針灸大成》:「尋摸尖骨者是」,《循經考穴編》:「須細揣摸絕骨尖,如前三分而高寸許是陽輔,絕骨尖間筋骨縫中是懸鐘,與三陰交對。”【功效】泄膽火、清髓熱、舒筋脈。平肝熄風,舒肝益腎

【主治】古代記述:腹滿、胃中有熱、不嗜食,熱病汗不出,五淋,喉痹,髀樞痛、諸節酸折、風勞身重,中風手足不遂、頸項強、腳氣。近人報導:落枕、偏頭痛、淋巴結核、足內翻。

【刺灸法】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穴位解剖】皮膚、皮下組織、小腿深筋膜、腓骨長、短肌腱、趾長伸肌、踇長伸肌。皮膚由腓總神經的分支腓淺神經分佈。腓骨長、短肌由腓淺神經的肌支支配,踇長屈肌和趾長屈肌由脛神經支配。(參看光明穴)

【特異性】八會穴之髓會。又名絕骨。  

【配伍】   

配內庭治心腹脹滿;配昆侖、合谷、肩髃、曲池、足三裡治中風、半身不遂;配後溪、列缺治項強、落枕。  

方例:足緩難行:條口、絕骨、沖陽。  

腳弱無力:足三裡、絕骨、申脈、公孫。  

腳氣:絕骨、三裡、陰交。      

心腹脹滿:絕骨、內庭。   

偏頭痛:風池、懸鐘、俠溪。   

中風半身不遂:腎俞、環跳、風市、委中、懸鐘、足三裡。  

落枕:天柱、後溪、懸鐘。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腰痛足許多全身或腰部疾患的常見症狀。腰肌勞損的確是引起慢性腰痛的常見原因之一,但必須認真檢查和鑒別,才能明確病因,及時進行正確的治療。歲月留痕慢性腰痛的原因五花八門?些巾老年人,不知不覺地出現慢性腰部疼痛的症狀,有的還伴有單側或雙側下肢疼痛。他們或者可以回憶起年輕時曾有過腰部扭傷、撞傷,或者根本就想不起有腰部外傷的歷史。  

人體解剖、生理的角度看,人體的腰椎和腰部肌肉,在一生中承擔著繁重的任務。在日常的活動,需要腰部進行複雜的伸屈、旋轉和負重,年長日久,腰椎和腰部肌肉的損傷在所難免,因而出現通常稱為「腰肌勞損」的慢性腰痛。  

由於「腰肌勞損」比較常見,一些人容易滿足于「腰肌勞損」的診斷,而忽略尋找其他可能的原因。特別是當痛不十分劇烈時,更足「習以為常」,不把它當一回事。就如本討論案例的患者,長期腰痛都沒有認真地去檢查和治療,把潛在著危險的「腹主動脈瘤」所引起的腰痛,當成一般的「腰肌勞損」來處理,以致造成無可挽回的後果。

事實上,引起慢性腰部疼痛的因可謂「五花八門」,既可以是腰局部軟組織、脊椎本身的毛病,如先天性畸形、炎症、外傷、退行性變、腫瘤等,亦可以是腰軟組織、脊椎以外的疾病,如泌尿系統、血管及神經系統疾病等。如果能認真地進行必要的檢查,明確診斷,大多數慢性腰痛患者是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的。腰椎間盤 一個容易出問題的部位不少讀者來信談到「腰椎間盤突出」引起腰腿痛的問題。「腰椎間盤突出」的確比較多見,它與「腰肌勞損」一樣,是造成腰痛的最常見原因。有人統計:超過一半的腰痛患者,其腰椎間盤存在問題。其實,許多中老年人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椎問盤突出,但不一定都有腰腿痛的症狀出現。只有那些出現症狀的,才構成「腰椎間盤突出症」。  

造成椎間盤突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椎間盤是位於脊柱椎骨與椎骨之間的組織,其中央是無色透明的膠狀物質——髓核。椎間盤幾乎從成年開始就發生退行性變,所含水分逐漸減少、纖維環韌帶彈性逐漸減低,加上椎間盤組織自身缺乏血液供應,修復能力差,在負重大、活動多、受到外傷等情況下,易發生「積累性勞損」而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被擠出,壓迫、刺激周圍神經、血管,從而出現麻、痛等症狀。此外,長期腰肌勞損,肌肉和韌帶萎縮,局部緊張性增強,使椎間盤的內壓增大,也是造成纖維環破裂,髓核突出的重要原因。  

腰椎間盤突出壓迫、刺激周圍神經或血管時,可出現明顯的腰部疼痛,活動、咳嗽或打噴嚏時疼痛加劇,並向腿部放射,下肢可有放射痛,並有可能出現麻木感。而臥床、屈膝常可使疼痛減輕。大部分椎間盤突出症患者經過非手術治可,可獲得較好的效果;只有部分非手術治療不見好轉或反復發作者,才考慮手術治療。  骨鈣流失骨質疏鬆亦有腰痛症狀骨質疏鬆症對於五十開外的老年人來說也比較常見。

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就已經開始出現骨鈣的流失,即骨質中鈣的排出量逐漸多於鈣的吸收量。這種骨鈣流失的情況,一般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逐漸加劇,只不過是到了老年,特別是絕經期後的女性,骨質疏鬆的情況更加嚴重而已。  

骨質疏鬆可以發生在全身骨骼,而以脊椎、髖骨和四肢最為常見。脊椎骨屬於「松質骨」或稱「海綿狀骨」,因骨鈣不斷流失而慢慢變得卜分疏鬆,椎體在重力作用下發生變形,嚴重者發展成椎骨折(許多屬於壓縮性骨折)及椎間盤脫出由於骨質疏鬆既可以「有痛」也可以「無痛」,甚至一些老人家椎體已經發生壓縮性骨折,也沒有明顯的自覺症狀。這種逐步積累而來,又沒有明顯痛苦的情況,使本來必須從青壯年時期就開始進行預防的骨質疏鬆,沒有得劍應有的重視。

病症:

腰骶部的肌肉和筋膜等軟組織的慢性勞損。

通常為兩腰椎間之軟組織,如椎間軟骨或髓核的退化,使纖維環及周圍的韌帶鬆弛而失穩,為了維持腰椎的穩定性,周圍的肌肉就會變得緊張僵直,使神經根出來的椎孔變小,而壓迫到神經根。

腰椎椎體之骨刺增生,若接近神經根,可能壓迫到神經根。

主要症狀:

疼痛:在初期患者僅覺得腰部乏力、僵直、活動不靈而已,但是當外傷或勞累,持不良姿勢過久或著涼等,則腰部突顯脹頓痛或束緊腰帶的感覺。早晨起床或久坐起立時,也常有若干腰痛,但活動後,症狀會明顯減緩或消失。

嚴重之患者,脊椎兩旁之肌肉僵硬,且可找到壓痛點,腰椎前凸的生理弧度減少,而變得平坦,且運動會有若干障礙。

慢性腰痛舒解方法:

(一)患者取俯臥位。先以掌根輕擦按壓兩側豎脊肌,由輕而重,以緩解腰部肌肉的緊張度。

(二)在腰部兩側,循膀胱經(三焦俞白環俞),用重刺激的揉捏法數次。

(三)仍以重刺激的按壓、揉捏腎俞大腸俞八髎俞和秩邊足太陽膀胱經等穴。

(四)用掌側強擦腰、背部兩側膀胱經,再橫擦腰骶部,均以熱透為宜。

(五)拍打腰、背部豎脊肌,使表皮達到微熱為宜。

(六)按壓雙下肢後側的承扶殷門委中承山崑崙等穴,再以掌根揉大腿與小腿後側肌群。

(七)施腰椎之屈、伸及側旋等運動。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急性腰扭傷2  

急性腰扭傷是腰部肌肉,韌帶、關節囊、筋膜等的急性損傷,可為部分撕裂或完全斷裂,為青壯年體力勞動者的常見損傷。肌肉,筋膜損傷常為肌肉猛烈收縮所致(如搬東西姿勢不正確、負荷重)常在肌肉起點或止點處產生撕裂傷,偶可產生筋膜破裂和肌疝。治療上為非手術療法。

發病原因急性腰扭傷為一種常見病,多由姿勢不正,用力過猛,超限活動及外力碰撞等,引起軟組織受損所致。

急性腰扭傷3

臨床表現疾病症狀

1、外傷後即感腰痛,不能繼續用力,疼痛為持續性,活動時加重,休息後也不能消除,咳嗽、大聲說話,腹部用力等均可使疼痛增加。有時在受傷當時腰部有響聲或有突然斷裂感。

2、腰部僵硬,主動活動困難,翻身困難,骶棘肌或臀大肌緊張,使脊柱側彎。

3、腰部一側或兩側劇烈疼痛,活動受限,不能翻身、坐立和行走,常保持一定強迫姿勢以減少疼痛。

4、損傷部位有壓痛點,在棘突兩旁骶棘肌處,兩側腰椎橫突處或髂脊後有壓痛處,多為肌肉或筋膜損傷。在棘突兩側較深處壓痛者,多為椎間小關節所致損傷。在骶髂關節部有壓痛者,多為骶髂關節損傷。

5、腰肌和臀肌痙攣,或可觸及條索狀硬物,損傷部位有明顯壓痛點,脊柱生理弧度改變。

6、一般無下肢放射痛,部份患者有下肢牽涉性痛,直腿抬高試驗陽性,但加強試驗則為陰性。鑒別困難時,可作局部痛點普魯卡因封閉。若痛點減輕或消失,則為牽涉痛,腿痛無改變者為神經根放射痛。

急性腰扭傷

疾病危害

1.疼痛:常由腰背盤膜、髂腰韌帶、骶髂關節及骶棘肌等撕裂而發生。

2.出血:上述組織周圍有出血、水腫、滲出等。

3.腰活動受限:有的當時疼痛難忍,有的次晨才開始疼痛。翻身困難,步態緩慢,腰活動受限。

4.局部壓痛:腰部肌肉緊縮、痙攣,有明顯壓痛點,多在條四、五腰椎橫突與髂骨之間,或腰骶部中線等處。

本病應對損傷類型進行鑒別:

(1)腰肌扭傷:腰部肌肉在脊柱各節段中最為強大,其主要作用在於維持身體的姿勢。坐位或立位時,腰背部肌肉無時不在收縮以抵抗重力作用於頭、脊柱、肋骨、骨盆,不僅控制前屈時身體向下傳達的重力,且能恢復直立姿勢。除側方的肌群外,骶棘肌最易受累而引起損傷。其好發部位以骶骨附著點處最常見,其次為棘突旁或橫突上的腱膜附著處,而位於肌腹中部的撕裂則較少見。

(2)棘上韌帶損傷:棘上韌帶是附著在各椎骨棘突上的索狀纖維組織,表面和皮膚連著,起保持軀幹直立姿勢,以及限制脊柱過度前屈的作用。腰部棘上韌帶較強大,但在腰5~骶?1處常缺如或較為薄弱,而腰部活動範圍較大,故也易造成損傷。

(3)棘間韌帶損傷:棘間韌帶位於連續的兩個棘突之間,位於棘上韌帶的深部,其腹側與黃韌帶相連,背側與脊肌的筋膜和棘上韌帶融合在一起,形成脊柱活動的強大約束。腰部屈伸動作使棘突分開和擠壓,棘間韌帶的纖維之間相互磨擦,日久可引起變性。在此基礎上,加之外傷因素,棘間韌帶可發生斷裂或鬆弛。

(4)腰椎小關節紊亂:每節腰椎均有三個關節,即兩個後滑膜關節和一個前椎間盤關節。相鄰椎體上下關節突的關節面相吻合,構成關節突關節,周圍被一層薄而堅的關節囊所包裹,可從事屈伸和旋轉運動,起著穩定脊柱和防止椎體滑移的作用。當腰部突然過度前屈並向一側旋轉時,可使關節突關節間隙變大,滑膜進入關節間隙,直腰時將滑膜嵌住,發生急性腰痛。

(5)腰骶關節損傷:人體上半身重量依靠腰骶間的椎間盤和小關節支撐在下半身上,腰骶部是整個脊柱中負重最大的部分。當脊柱發生屈曲、後伸和旋轉運動時,都作用於關節突關節上,而關節有關節囊、韌帶相連,允許一定的活動,但在過伸時遭到牽拉傷、撕裂和半脫位,導致腰骶關節損傷。另外,腰骶部的異常結構如隱性脊柱裂、腰椎骶化也是誘發因素。

問症之預防

預防急性腰扭傷的發生首先要加強保健意識和保健常識。在我們平常做劇烈活動之前要做好充分的準備活動,長期彎腰工作、久坐、久蹲或坐過矮的椅子時不要突然站起或直腰。

在搬抬重物時要採取正確的姿勢,先把腰部肌肉緊張起來,採取屈膝下蹲的姿勢,不要過度彎腰,搬抬物體的重心一定要離身體近一些。冷天還要注意保暖,因為寒冷的刺激可以使肌肉的小血管收縮,使肌肉痙攣,還可以造成肌肉的無菌性炎症,引起或加重腰痛的發生。

睡眠時要儘量睡硬一點的床,因為過軟的床可以改變腰椎的生理屈度,使腰椎的生理屈度增大,加重腰肌的負擔。進行腰部的肌肉訓練方式是很多的如仰臥起作、體操,另外自我揉搓腰部肌肉可以預防腰部扭傷。

自我按摩~自(治)療法

從臨床經驗來看,對這類病人同時按壓睛明穴(位於面部眼內角稍上方凹陷處)和至陰穴(位於小腳趾外側趾甲角旁0.1寸處),具有止痛的功效。

睛明穴和至陰穴是膀胱經的起止穴,同時按摩它們,能讓膀胱經氣血很快貫通整條經絡。而急性腰扭傷之所以出現疼痛,與膀胱經氣血臨時受阻有很大關系。所以,急性腰扭傷患者在得到正規的檢查和自(治)療之前,可先同時按揉至陰穴和睛明穴來緩解疼痛。

穴位按摩,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施術者面對患者站立,用左手輕握患者健側手部,先點按健側手背部的一個腰痛穴,施術者用右手拇指尖按摩,由輕到重,逐漸加壓,以患者感到麻或酸麻或酸脹為度,持續按摩3~6min,同時囑患者深呼吸並做左右轉動腰部、前俯後仰動作。開始幅度要小,動作宜輕、隨著疼痛逐漸緩解,可令患者加大活動幅度,並做起坐、下蹲等活動。再點按健側手背的另一個腰痛穴,方法同上。然後讓患者俯臥于床,醫者用雙手拇指腹從上向下沿腰背部重點點按患側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環跳委中陽陵泉、足三裡穴足三裡穴,在患側摸出明顯腰背部壓痛點及上述穴位有條索狀結節時,可稍加大力度按摩反應點,使其產生酸脹感為度。當疼痛緩解或減輕後終止按摩,全過程大約30min。1次/d,5次為1療程。

穴位按摩治療急性腰扭傷是根據中醫學「以通郁閉之氣,摩其雍聚,以散瘀結之腫」,達到通則不痛的目的。利用針灸學中巨刺法取健側腰痛穴,腰痛穴為經外奇穴,位於手背,指總伸肌腱的兩側,腕橫紋下一寸處,一手兩穴,根據巨刺法,病在左取之右,病在右取之左,這種交叉取穴的方法,疏筋活絡,行氣止痛,治療急性腰扭傷療效顯著;局部取三焦俞腎俞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改善局部氣血運行,活血通絡。循經取委中環跳陽陵泉三裡崑崙,通關開竅,活絡散瘀,調理臟腑及改善局部氣血運行。三種取穴法按摩能促使病變處瘀滯消散,痙攣解除,達到止痛目的。

運動員急性腰扭傷多由運動訓練或比賽時,準備活動不充分,動作過大或用力不當,導致腰部肌肉軟組織痙攣、扭傷。按摩穴位,給以良性刺激,疏筋活絡,氣血通暢,通則不痛。從西醫角度來看,按摩穴位,刺激皮下神經傳導,迅速抵達脊髓相應節段及神經根,內部負反饋調節的恢復與增強,使扭傷處痛覺病灶神經受抑制而達鎮痛效應。

文章標籤

周詩寒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